《拆彈少年》反思戰後餘波 體會真實人性的善惡
【記者林一方 / 報導】二二八人權影展:《拆彈少年Land of Mine》於30日下午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進行。主辦單位邀請影評人艾莫西於映後座談,為觀眾分析電影和介紹故事背景,希望藉此引導觀眾思考戰爭的必要性,和反思戰後餘波帶來的影響。

改編自真實事件 探討戰爭醜陋面
《拆彈少年Land of Mine》講述二戰後,一群德國少年戰犯被指派到丹麥西海岸執行地雷清理任務,這項任務是由中士卡爾進行監督的工作,他向少年們保證只要完成任務,便能返回家鄉德國。原本對這些青少年抱持憎惡態度的卡爾,漸漸開始同情他們甚至成為朋友,卻親眼目睹一些孩子因意外而被炸得體無完膚,甚至死無全屍。本片是2015年丹麥和德國合拍的歷史劇情片,而後於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

撇除立場 人性真實面得以顯露
映後座談會上,影評人艾莫西認為丹麥和德國合資拍攝這部片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對丹麥而言這如同黑歷史,但是他們卻能勇於面對過去傷痕與德國合作,似乎說明其已和德國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而宣傳海報上埋下非常細微的隱喻—士兵的眼中的骷顱頭,似乎代表著這些少年戰俘們未知的將來。艾莫西認為電影中試圖探討立場界定的必要性,例如:丹麥人與德國人、戰勝國與戰敗國、中士與戰俘?生活在同一空間的人們,不論是中士或戰俘,都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既然如此,這些界線真的重要嗎?艾莫西不禁捫心自問。

工兵伯伯現身說法 主講人有感抒發
「參與戰爭的人是無辜,發動戰爭的人才是可惡。」曾擔任過三年工兵的老先生說道。此話一出立刻獲得主講者贊同。除此之外,他也分享許多地雷的專業知識和心得。「你真的去接受跟相信有它這件事情,並放在心裡的時候,其實某個程度上,你會放下。」影評人艾莫西認為,不管是戰爭造成的傷害或是生活上越不過的檻,都可以用這句話解套,不逃避勇敢面對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責任編輯/吳芝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