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文電影節】《意外》探索人性癥結 尋覓正義的真理
【 記者洪嘉臨/報導 】師大人文電影節邁入第二週,於11月28日放映社會關注電影《意外》,並邀請影評家香功堂主擔任映後座談的講師。電影中,人生因一連串意外的發生而激發憤怒,卻也由一連串的意外中看見寬恕,從一位母親面對女兒被殺害的悲傷為起點,開始訴說發生在小鎮的故事。
情節精心安排 人物特質鮮明
比起電影中的人物,香功堂主說:「觀眾是擁全知視角去看這部電影,我們知道更多他們彼此之間不清楚的事,我們看見所有事件的前因後果。」海斯因為女兒的死亡,設立了大型看板想調查清楚事件來由,又因為警長的死去,被媒體帶風向,而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另一位警察迪克森,一開始雖是吊兒鋃鐺的形象,但其實很有正義感,後來因警長自殺,他悲憤之餘把廣告主丟出窗外,導致自己被開除,隨後又因海斯在警察局放火而被燒傷,迪克森從加害者變成受害者,讓觀眾不知該責怪他的情緒失控,還是該同情他的遭遇?
情感描寫細膩 勾勒人性與仁性
經歷摯愛女兒的離去,內心千瘡百孔,外表卻依然堅強的海斯 ,因為警長死去、媒體亂帶風向,必須面對這個小鎮的指控,香功堂主說:「媒體在電影裡是嗜血的、想要輿論紛爭不斷的。」另外,海斯為了隱瞞自己縱火的情事,與一個自己輕蔑看待的侏儒男人共進晚餐,後來又對他投以不友善的言語,這樣費盡心思追求的,是所謂的正義嗎?人性究竟是「人」?還是「仁」?我們應該追求作為「人」?還是做到「仁」?身為母親無所畏懼、燃燒自己的查案,要的是女兒死得明白?或是這個凶手被繩之以法?這部電影,帶我們去探討思想與情緒行為多面向的議題。
開放式結局 留白給觀眾思考
最後,迪克森要和海斯去抓兇手,他們不確定他是不是兇手,也不確定能否找到他,就算找到曾經犯過同樣罪行的人了,他們要殺害他嗎? 交疊多舛的命運沒有在結局畫上明白的句點。香功堂主在映後座談的結語提到,他最喜歡《意外》這部片子的地方是,迪克森跑回警察局去拿警長的遺書,這個情節是電影的轉捩點,包括海斯燒警局的恨,以及警長對部署的愛,也是迪克森重生的契機,並說:「或許《意外》這部片子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把憤恨放下,也許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與講師大合照。 圖/師大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