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文電影節】殺意背後 《踏血尋梅》探求真相之路
【 記者黃驛惠/報導 】師大人文電影節邁入第二週,11月27號放映社會關注電影《踏血尋梅》,並邀請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執行長羅士翔進行映後分享。
比起逮捕真兇 更想獲得真相
《踏血尋梅》改編自香港真人真事案件,講述援交命案少女王佳梅的故事。電影中由臧Sir(郭富城飾演)負責此一案件的調查,他被上司告知破案即可停手,但對於他來說,比起知道真兇,更想知道真相,了解犯案動機,以及行徑背後的脈絡。他對兇手的行為感到匪夷所思,並想深入了解究竟是什麼背景和社會結構造就這樣的行為。
擁抱孤獨的人 給予求生希望
電影中的角色設定圍繞著孤獨,都因家庭環境而形塑某種情況,像是佳梅所選擇的工作、丁子聰狹窄的居住空間,不只反映社經地位,更顯無奈和孤獨之下的束手無策。映後談到電影的這個片段,羅士翔執行長與觀眾分享鄭性澤的案例,在鄭性澤冤獄平反的過程中數度喊冤無門。對於生活於監所,只能透過高窗映入的陽光數日子的時光,執行長套用鄭性澤的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句簡單的關心。」當活著只剩下倒數死亡,簡單的關心慰問,就能陪伴冤獄者看見希望。
了解事件脈絡 再做價值選擇
「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有時冰層無法承載某些人的重量,於是冰破人落海……。」羅士翔執行長引用德國刑事律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話,他認為背負重大刑案的囚犯就如掉入深淵的人,當社會不再理解事件為何發生,只一味訴諸死亡刑責,將會忽略更多需要被討論的社會問題。羅士翔執行長建議身為公民的我們,能多閱讀死刑判決書,而非隨大眾媒體的報導跟風起舞,而決定一條人命的存活。在辯論刑責處罰之前,應先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因為這一切取決於價值的選擇。
第五場電影放映《踏血尋梅》大合影。圖/師大人文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