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領系職涯講座:海峽兩地不同體驗 系友工作經驗分享
【 記者張茹崴/報導 】20日晚間,公領系邀請身為系友的政大公行系教授傅凱若,和同學一同探討海峽兩地工作,以及個人職業轉換的經驗。
及早規劃 讓機會留在自己身邊
許多學生在大四才開始規劃未來,傅凱若認為:「如果可以,最好大一就開始思考在履歷上你想讓主管或是老闆看到什麼。」她堅定地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同時鼓勵同學趁年輕時多去走走,壯遊、實習可以幫助探索自我以及認清工作場域。
公費生轉戰學術研究 現實理念不符合
傅凱若是師大公費生,當時並無他想只想著畢業後到學校教書。幸運四年內完成學業的她,起初到台北某所國中實習,當時班級數少加上身為實習教師,實質責任不重,直到擔任正式老師時,才發現擔任一名教師真正的困難。當時班上一位學生翹課和校外同學抽菸喝酒,卻欺騙父母在校上課,家長得知後怒氣沖沖來到學校,當著全班面前掌摑自己的小孩。傅凱若心理受到衝擊,久久說不出話。
在那個年代,體罰被看待成培養出優良學生的最佳手段,儘管與心中理念不合,傅凱若在家長、同齡老師和大時代環境的壓力下做出妥協。曾被她體罰最嚴厲的學生,打電話邀請她參加同學會並感激當年的「辛苦教導」,讓差點走向歧路的自己回歸正途。傅凱若卻不禁憂心:「難道不打不成器嗎?」萌生不適合在體罰風氣盛行的教學環境的念頭。
工作一段時日後,傅凱若決定回歸學生身分於師大研究所進修,再赴美攻讀博士,除了和國外菁英們切磋學習,也為轉換跑道做準備。
美國求學讀博士 上海教書求生存
讓傅凱若在美國持續求學的三個重要元素:第一是支持的聯盟,當初家人雖認為穩定工作室首要之務,但也尊重她的選擇;第二是堅強的實力;最後則為堅定的信念。當時恰巧2012年,中國大陸以高薪和優渥的房屋補貼吸引海歸人才,傅凱若因此順利展開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的工作。
在對岸工作必須建立人際網路,「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有些土生土長的中國籍教師看不起新進職場的海歸人才,雙方時常產生衝突,因此傅凱若認為必須放開心胸勇於嘗試,即使從零開始也不要畏懼,勇敢發問!
國外月亮沒有比較圓 非出國才有希望
傅凱若提到,上海高薪的工作像雙面刃,有利有弊。優點是開拓視野,薪資成長率高;缺點是日趨嚴重的空汙霧霾,以及比台灣更資本主義的大陸市場,普遍崇拜強者,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須具備敏銳觀察力和豐富人脈,再者每間教室都設有攝影機監視教授的言行舉止,進行思想控制。傅凱若坦言,在上海教書三年的壓力遠遠超過在美國進修的五年,「美好事物底下還是要有所警惕」。但她也認為,在面對夢想和難處時,我們需要做出不同的努力和嘗試,等待機會迎向挑戰。
( 責任編輯:吳芝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