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11/24大選前,我想說(一):政治滾出校園?

( 文/臺師大人文學社 黃琪樺 )

政治歸政治? 

11/24大選前最後衝刺週,一些料想不到的場合都因此「被政治」,近期金馬獎所掀起的風波恐怕是最好例證。

若以藝術創作者角度出發,自然希望藝術不受政治干擾,[1]不要因為作品本身以外的其他東西減損其藝術價值。「僅就作品本身來論斷作品好壞」,頒獎典禮上引頸期盼的入圍者、觀眾都應該不會反對這樣的標準。

也因此,第55屆金馬獎結束後的討論就顯得格外諷刺。社會大眾、媒體的焦點都從入圍、得獎作品,轉移到統獨、「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上。

近日臺師大校內有許多團體、學生自發性宣傳11/24公投,類似的「劃分說」或「政治滾出校園」也不時出現。[2]但到底「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說法是否合理?

學校管一下好嗎政治滾出校園。圖/取自Dcard師範大學板

 

政治關於分配所以無所不在?

在進入討論前,必須先釐清政治是什麼?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是權力鬥爭?政治是買票、綁樁、炒地皮、假新聞,是機心與權謀?

為求聚焦,我想以政治哲學要處理的其中一項重要議題來切入:分配。政治牽涉分配。誰來分配資源、怎麼分配、為什麼這樣分配、分配給誰都是政治必須處理的重大問題。

大面向來看,國家憑什麼收稅?稅收了用在哪裡?用在誰身上?為什麼用於他?這些都是政治。小面向來看,誰決定學校未來走向?為什麼改建地餐不改建其他地方?為什麼蓋一座耗資將近3億元的美術館,而非買下師大周邊土地蓋系館、宿舍?[3]

依此來看,無怪乎會有一種說法:「政治無所不在。」倘若真是如此,那藝術如何能純粹藝術?運動如何純粹運動?學術如何純粹學術?是否只要善於政治,在任何領域都無往不利?

 

政治作為一種專制、壓迫手段

我們必須更細緻檢視「政治不要干預藝術」、「政治滾出校園」中「政治」一詞的意涵。

一般而言,在一特定主題領域中人們都希望能就該主題為最高目標來討論,譬如金馬獎首重電影藝術、大學校園深究學術。而其他非此場域的外力、權威,都希望盡可能降低其影響力。就金馬獎風波來看,李安所指的應該是:政治作為一種可能的外力,背後牽涉兩岸統獨、民族情結、歷史因果等,極有可能成為一種專制、壓迫手段,這與主題(電影藝術)不相干,也不應該影響頒獎典禮。

這樣的主張與政治牽涉分配的概念不衝突。如何分配獎項?誰來分配?為什麼是他得獎?這些依然是政治,但不會是特定領域的人希望排除的政治。

 

言論自由是實踐政治的必要條件

釐清完上述,回頭來看,所以第一個在臺上說「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是政治侵入的罪魁禍首?張貼平權公投文宣的人是否將政治作為一種專制、壓迫手段侵入校園?

當然不是。個人要實踐政治時,首要保障的是言論自由。「我覺得基本的精神,台灣這邊是自由的,影展是開放的,他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我們不能說你不能講什麼。」[4]這一席話體現臺灣在亞洲國家中最重要的民主自由價值。一般來說,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個體言論不會成為獨斷、壓迫的手段。

唯有言論自由受到保障,才能進一步談論分配、談論政治,才能無後顧之憂去追尋更好的社會。言論自由本當是眾人透過公開的思辨、詮釋、發言、辯證來找出眾人共同認定最好的未來。

倘若沒有這些勇於發聲的人,沉默反而更容易造成壓迫的政治力出現。

而另一個極端言論發聲現象,那些迫不及待跳出來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藝人或到處留言刷存在感的玻璃心網軍,不啻證明了他們根本沒有言論自由?

事實上,中國確實是少數不需深入討論就可以說「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國家,因為中國根本沒有政治,只有單一意識形態,只有箝制與壓迫

 

如果沒有言論自由……

不要懷疑,當你說出「政治歸政治,XX歸XX」的同時,你就已經在表達一個政治訴求了。語意上,政治當然不可能「無所不在」,但許多事確實都牽涉政治。如果我們畏懼談論或疏遠政治,等同放棄自己的諸多權益,拱手讓人。

請容我以知名粉專「幹幹貓」的嘉言作結,說明言論自由最可貴之處。既然有人站出來捍衛反同立場,下一篇就來好好討論反同方在這次公投到底有什麼事?

 

「言論自由很重要,如果沒有言論自由,就不能知道誰是北七了。」[5]

 

 

※ 本篇讀者投書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師大青年報。

 

 

[ 註 ]

[1] ELLE,【2018金馬獎】涂們喊「中國台灣」惹怒眾人!金馬主席李安回應:藝術是純粹的,請大家給電影人一種尊重

[2] Dcard師範大學板,學校管一下好嗎政治滾出校園

[3] 臺師大公共事務中心,影音》師大美術館落成 藝術建築新地標

[4] 同註腳2。

[5] 幹幹貓,言論自由很重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