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電影節師青校園

【2018人文電影節】《太陽·不遠》學運紀實 傅榆周世倫道體悟

【 記者吳芝頤/報導 】第三屆師大人文電影節於19日放映開幕片《太陽·不遠》,邀請導演傅榆、周世倫帶領現場觀眾跟隨鏡頭,一同回顧四年前台灣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太陽花學運。

 

社會運動過後  初心是否仍在

24天佔領立法院行動,讓學運明星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等人聲名大噪。周世倫說,事件落幕後有些人留在政治圈發展,有些人選擇離開回歸生活。但就他的觀察,這些人的初衷都沒有改變,只是在社會上其他地方各自努力,然而這也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定論。

傅榆則認為:「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心理狀態,也有不同的運動傷害。」社運上所謂的「運動傷害」是指,參與社會運動時,面對衝突受到驚嚇或無事先做好心理建設,使身心靈受創的情形。此外,也有許多人常因努力和結果不成正比而氣餒,甚至感到失落而遠離政治,傅榆認為這樣非常可惜,「改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激勵有同樣感受的人繼續堅持下去,同時她也認為陳為廷並沒有拋棄自己的初衷——希望做些改變。

師大學生踴躍提出問題。圖/吳芝頤攝

師大學生踴躍提出問題。圖/吳芝頤攝

 

體悟換位思考  接納多元想法

「黑跟白之間不是一條線,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值得討論。」周世倫表明,在討論議題時,人往往受到非黑即白的觀念束縛,如何找到平衡點則是政治的藝術。周世倫也嘆道:「這社會上最難的是願意出來替別人講話,(我們)要給予尊重鼓勵。」片中記錄陳為廷、林飛帆拿得台上發言權、指揮權後,面臨如何管理這個「小政府」的難題,包含成立對外發言人機制、安撫立法院外參與民眾的情緒,甚至也漸漸體會到如同時任總統馬英九身居上位時,獲得權力的感受。

 

映後座談中,周世倫多次提出「台灣價值」:意見多元、議題大多往平等之路邁進。318學運後期除陳為廷、林飛帆外,魏揚及陳廷豪等人也漸漸浮現於鎂光燈前,學生方明顯出現理念不同、分支情形。周世倫認為,意見分歧是件好事,代表我們有相對的自由陳述自己的想法。「當你發現大家意見都一樣的時候,是件很可怕的事。」傅榆說明拍攝意見分歧的過程,並非要傳達「民主好難,放棄民主」,而是希望告訴觀眾類似的事情在任何運動中皆可能發生,「唯有深入民主困難和限制才有可能進步,成長到更成熟的民主。」

 

警察矛盾心理  個人與國家的拉扯

「警察使用暴力」在這場運動中成為焦點,紀錄片寫實的拍攝警棍敲在參與民眾額頭的瞬間,以及滿臉是血的傷者。對於服從於國家命令的警察,周世倫強調:「客觀公平看待警方執勤,需不需要(使用暴力)才是重點。」片中受訪者也提出,警察面臨高壓現場,除了要長時間的待命外也承受著上級的指令,只要抗爭者有個合理的小違規可挑,警察的情緒容易一觸即發造成所謂「警察打人」場面。

然而,夾在民眾和國家之間的警察們,或許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但不論現場情況多麼混亂也必須在執勤公務時保留個人立場,暫時將矛盾心理擱在一旁。

 

議題與真實  紀錄片永久留存

「民主真的從來不能當飯吃,若沒有民主你連安心吃口飯的自由都沒有。」周世倫語重心長告訴師大學生。近年來因網路串連而起的社會運動屢見不鮮,台灣人民透過更即時的管道獲得資訊,有效將認同者聚集。但往往在事件落幕後,議題的熱度即大幅下降,如同傅榆指出太陽花學運事過不久後也遭漸漸淡忘,近年幾近無人重提舊論,然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做前置作業理解議題的紀錄片,正可將每個事件的精華永久保存,而這也是傅榆一直在做的事。

第三屆人文電影節開幕片圓滿落幕。圖/吳芝頤攝

第三屆人文電影節開幕片圓滿落幕。圖/吳芝頤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