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期】表演形式不受限 開創藝文新生態
【記者廖家儀、李尤/報導】台北藝穗節自2008年開辦,為台北市政府政策下的藝術活動。原為文化基金會底下的藝術三節部門(包含台北藝術節、兒童藝術節及藝穗節),而後與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併,盼成為拉攏台北藝文生態的地方。2018第11屆藝穗節將於8月4日至19日舉辦,再次帶動台北看戲熱潮。
2017台北藝穗節開幕大典。圖/藝穗節提供
台北藝穗節(以下簡稱藝穗節)核心團隊的田珈伃和王冠懿,參與籌備藝穗節皆有五年以上時間,談起藝穗節的創立是起源於愛丁堡藝穗節。愛丁堡藝穗節的核心概念就是將雙手伸給每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此演出,而這也成了藝穗節的核心思想——給所有想表演的人一個舞台。
表演藝術中心公關研發處經理田珈伃(左)、教育服務處副理王冠懿(右)。圖/李尤攝
不審核表演內容 給予創作者最大空間
藝穗節最大特色在於,不限制任何表演形式,並且免費提供各式場地讓表演團隊申請,從山裡的廢棄廟宇至閒置老屋皆可成為藝穗節的劇場,許多特殊場地在藝穗節才得以被嘗試。「我們不用『錢』給製作費,而是給予資源讓表演團隊有契機去做新嘗試。」王冠懿解釋,表演團隊大多沒有資金,藝穗節一方面提供場地資源減輕負擔,也希望藉此讓表演團隊跟空間有更多對話,獲得創作刺激。除此之外,藝穗節要求所有表演均須收費,而所有票房收入皆歸表演團隊,藝穗節不拆任何費用。田珈伃說明:「收費是讓表演團隊認知到自己的表演是『有價的』,不只讓表演團隊對自己的演出負責,也培養觀眾看表演是需要付費這件事,並非想來就來、說走就走」。
藝穗節身兼公辦活動的角色,吸引許多縣市欲跟進辦理,然而,卻在藝穗節的「不審核」上卡關。對此王冠懿表示,台北市政府給藝穗節很大空間,文化部也給予很多幫助並以「這就是創意的表現」親自背書。王冠懿認為,藝穗節有政府資源、好的場地,其目的並非帶給大家精緻或成熟的表演,而是給予創新更多可能,若非官辦,想在這些特殊空間作表演也困難許多。
各式表演百花齊放 藝穗節登台嘗試、圓夢
藝穗節表演者相當多元,有全新劇團,也有具備多年經驗的團隊在藝穗節作嘗試。大學生參與演出比率更高,學生藉此將作品丟進藝穗節市場機制下試水溫,也從觀眾反應中,考驗自己是否能夠面對市場壓力。談起最有印象的表演,王冠懿分享,表演者張吉米將自己的婚禮喜酒拉進藝穗節,「婚喪喜慶本是一場演出」,給所有參與者意想不到的體驗。
過去藝穗節曾被戲稱為「踩雷團」,部分觀眾認為表演團隊普遍不專業——容易「踩雷」,但隨著多年累積,這個看法逐漸被扭轉,許多觀眾表示藝穗節的表演越來越好看,也養出一批死忠觀眾。其中包含退休人士,藉著藝穗節年輕人想法,也藉此認識藝穗節表演的有機性、可能性,更加享受在未知下,觀賞演出的驚喜。
觀眾集中特定族群 盼表演藝術從小扎根
談起表演藝術在台灣發展的困境,田珈伃表示,觀眾的「餅」不夠大是主要原因,「真的會看戲的就這麼一群人,能發展的空間有限」。然而,田珈伃並不全然悲觀,她提及台北兒童藝術節從兒童身上扎根,讓小朋友習慣去劇場看戲,從小培養欣賞藝術的習慣,未來便有機會成為這池子的觀眾。
過去人們習慣到戲台看戲,王冠懿說道:「表演藝術是很貼近生活的。」,但現在休閒活動太多了,不只是藝文人口減少,同時每個人所擁有的選擇也增加、產業更加多元化。市場廣度增加,而從事表演藝術的人不該只是喊著沒人看戲,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在多元產業裡讓這個領域越來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