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學生共同參與 不等天亮,點燃火焰
(文/臺師大人文學社社員黃琪樺)
1949年的四六事件被視為臺灣白色恐怖濫觴,也曾如二二八事件成為社會不敢觸碰的歷史傷痕。《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作者藍博洲以「天未亮」作為書名,道出被湮滅的歷史使臺灣長期處於黑暗[1]。一再有論者指出,四六事件後師大學風漸趨保守。
學生在校園內針對四六事件進行短講。圖/余雅琳攝。
不知道是不是太習慣黨國的威權意識,師大校內常見教職人員「失言」:硬扯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兩家店中間的空間供學生自由使用[2];自豪地以學習型助理規避休假問題[3];威脅控告指出校園未落實自由自治的學生[4]。筆者時常困惑,這些睜眼講幹話的人對學生的期待有多低,難道不知道現在的青年學生將成為臺灣社會的延續?或他們期待由愚蠢到看不出基本事實與謊言的人引領未來社會發展?
反過來說,如果堅稱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卻對公共事務沉默,主客體之分又有何用?除了口頭抱怨,其實我們還可以做更多事。不論校內校外,都有許多議題需要被看見與實踐。
人文學社在社運週用推出文創布條反文創。圖/師大青年資料照片
師大勞權公投小組響應民間團體發起的勞權公投,舉辦為期兩週的功德週[5],由臺師大人文學社與師大學生會協辦,旨在校內推廣勞權議題,讓更多人知道未來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必須面對的勞動環境。修改後的公投法不再如過往被譏諷為「鳥籠公投」,門檻大幅下降,許多民間團體也自發性提出公投案。不同團體賦予公投案不同意義,其中最明顯的共通點或許是各方都不僅僅視公投為提案、蒐集連署書等制式流程,更多的是團結的時機、認知的覺醒、意志的展現,以及塑造一個全民參與的社會。誠如師大勞權公投小組總召楊紫葳所言,功德週不只是收取連署書,還希望喚起大家的勞動意識。
環境氛圍的改變絕非一蹴可幾,必須長期透過一次次或小或大的倡議、反抗、階段性目標,加上眾人參與才有可能。功德週獲得校內各社團、系學會連署支持、教授聲援與自願參與的工作人員協助,在在證明普遍認知以為人們因為自身身份(某組織團體的成員、幹部),所以本該站出來聲援的想法恐怕顛倒事實順序。打從一開始,這些個人、團體就是勇於發聲,願意實際行動的實踐家。
因此,不論你是誰,任何時候關心公共議題都不嫌晚,哪怕每天只花幾分鐘關注、支持議題,長久下來都有可觀的累積。最怕的是冷漠、沉默,甚至犬儒面對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的人。單獨的力量或許都不足以產生實質改變,但結合每個人的力量則可能撼動世界。
最後,引用一句教育界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功德週校內擺攤於今(18)日中午後暫告一個段落,盼期間於師大校內引起一些「擾動」,埋下思想火種,讓大家看到任何權益都必須透過每個人的力量,團結形成巨大動能。全臺勞權公投連署會持續進行,許多議題也持續在社會或校園發酵[6]。不論你認不認同這次的勞權公投,期待每個人能為自己所堅信的價值、信念站出來發聲。如果我們持續認為師大保守,那它就會一直是保守的。但如果我們做出一些改變,或許將引發更多不同想像的連鎖反應。
不等天亮,這次我們點燃火焰照亮暗暝。
※本篇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師大勞權公投小組及師大青年報。
相關報導:
四六短講盼正視歷史 黃芷儀:保守校風來自過去恐怖壓迫
http://64.110.106.65/?p=10688
2016.4.26撤廢劉真銅像 四六紀念晚會籲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