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期】資深製片葉如芬 電影魂裡的專注與細節
【記者廖家儀、劉敏涵、聶貝如/報導】眾人把眼光放在導演、編劇,常忽略電影背後的一大支柱——製片。身為資深電影製片人的葉如芬,從事電影產業約二十多年。從製片助理,到協助產出多部熱銷國片,包括《大佛普拉斯》、《我的少女時代》等,並創立「威像電影」整合資源,持續為推廣國片而努力。
走入電影世界是由於年輕時在MTV打工,大量瀏覽各類型電影與書籍。開闊葉如芬的視野,也燃起其對電影的愛,並開始後續一連串電影工作。電影的產出有多種面向,好萊塢等大製作偏向「製作人中心制」,由製片人先做全盤規劃、統籌控管,有效投資;相較而言,台灣偏向以導演想法為主的製作模式,製片便要在製作過程中做導演的指引,是推動電影從單純創作走向市場的一大關鍵。葉如芬集結專業製片人才成立威像電影,一方面致力讓製片體系完整,也協助各類型導演發片。
葉如芬形容,製片的首要任務是畫一個圓圈,將工作團隊納入一個「圓」,使每人發揮各自專長;自己則擔任守護者,在圈外提供團隊資源。除此之外,製片也是電影守門人,除了掌控拍片進度、協助宣傳,也要處理資金和行政庶務。其工作內容包山包海、偏重實務經驗,學校體系培訓不易,剛入行得從基層做起,如倒垃圾、訂便當,讓許多人因此打退堂鼓。針對此現象葉如芬提到:「不要把雜事當卑微,而是要將每件事做到細微。」
電影工作者有時凌晨開工、到處奔走,也會面臨各式急迫狀況。談到調適方式,葉如芬提出關鍵:「熟悉工作程序、維持規律。」在熟悉工作步調後,於每次拍攝結束時將所有待辦事物分類歸納、將工作內化為習慣性動作,身體也較自然能適應挑戰。她表示:「『專注、認真、努力』這些話到了一定年齡我才體會出道理。」
葉如芬形容電影工作就如馬戲團生涯,一群人一起遷移不同環境、接受考驗。夥伴間因朝夕相處容易吵架,但也常產生革命情感「甚至比家人、朋友都還親」她笑說。而在經過數個月努力後,在戲院看見那些奮鬥的畫面在大螢幕上放映著,心中的感動更是無法言喻。儘管這個行業是如此辛苦,但在葉如芬堅定的眼神中,我們看見了滿腔熱血與對電影的熱情、是翻山越嶺也要走到目的地的鍥而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