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交換「百日維新」 食衣住行大改造
文/設計108陳冠蓉 交換大學/布爾諾科技大學(2017/9-2018/2)
設計系不爆肝 派對娛樂少不了
和捷克同學一起在布爾諾科技大學上了一學期課,其中一個與台灣學習上的差別讓我滿驚訝。我以為全世界讀設計的人都一定會熬夜趕作品,甚至通宵都算家常便飯,但我在這裡卻第一次知道:原來做設計也可以同時重視生活品質。有次我在教室做石膏模型,起初教室還有不少人,大家陸陸續續完成離開,這時才晚上十點,教室竟然已經剩我一個人。想想在台灣時,晚上十點後才正要開始吧!
必修除了設計課以外,還有數理類學科,準備作品發表同時也要準備學科考試,其實課業量不比台灣輕,但生活品質卻依舊可以把持得很好,尤其是他們可以把party去好去滿,回來一樣把設計弄好。
飲酒如飲水 校區內酒吧釀日常
在捷克,喝酒是日常的休閒活動,你可以大白天在咖啡廳裡點一杯威士忌配蛋糕、可以沒事就到超市買伏特加,拿著走在路上也不會引人注目、可以回到學校宿舍後換個衣服,直接走到宿舍旁邊的酒吧點一杯啤酒,坐下聊天。沒錯,酒吧就是直接開在布爾諾科技大學校區內,而且還是在學生宿舍旁邊,這是在台灣絕對想像不到的事。即使還沒看好菜單,點啤酒絕對不會錯,因為啤酒通常是飲料項目中最便宜,比無酒精飲料還便宜,甚至瓶裝水價格都高於啤酒。也因此,這是我人生中喝最多酒的半年。
捷克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們便宜又好喝的啤酒及葡萄酒,在外面餐廳用餐,通常都會點飲料,當服務生詢問你要喝什麼飲料時,如果回說不用,他們會用一個「你認真嗎?你怎麼不會口渴?」的表情回應你。歐洲人好像很擔心客人口渴,就算你吃完一頓飯,也喝完一大杯飲料,看起來很飽地坐在那裡聊天,並擺出一副我這飯局已經進入尾聲了的樣子準備買單,服務生還是一定會過來詢問還需要飲料嗎?
像饅頭與發糕的dumplings ,是捷克的傳統菜,享用時一定要配上一大杯捷克啤酒。圖/陳冠蓉提供
化解超市店員臭臉 捷克語溝通之必要
到布爾諾時,印象最深也最困擾的是語言溝通上的問題。捷克位於中歐,使用的語言是斯拉夫語系的捷克語,尤其布爾諾這邊不是觀光城市,所以中年以上年紀的捷克人大多不太講英文。雖然說出國前有先學了一些基本捷克語,但要用來溝通還是差了一大截,如果遇到用英文也無法溝通的狀況,就只好用肢體語言溝通。神奇的是,加了肢體語言,就算對方口中講的是一堆捷克語,藉由眼神及動作,竟然還是可以大致上理解對方想傳達的訊息,這是來到非英語系國家交換體驗中特別的經驗。
一開始因為害怕無法使用英文溝通,就算有問題也不太敢求助於路人,但後來發現其實這邊的年輕人英文都還不錯,也大多都很熱心,於是我待沒多久就上手了,在捷克有問題──找年輕人就對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會一點捷克語,可以得到店員較好的態度。這裡服務業不像台灣「客人至上」對所有人態度都那麼好,一開始不習慣使用捷克語時,常常被臭臉的店員嚇到。尤其捷克店員討厭收大鈔找錢,偏偏錢包裡就是沒零錢,又沒用捷克語和店員打招呼,就曾被超市店員白眼嘆氣,最後心不甘情不願丟錢找零。但其實只要懂得使用你好、謝謝及再見,在捷克基本上就能暢行無阻,店員聽了就會心情很好,態度也隨之轉變。
汽車禮讓行人 交通慣性差異大
在這裡待了快半年,卻始終無法習慣這裡的交通文化──捷克的車子都會讓行人先過。這裡行人也十分守規矩,紅燈時就算沒有來車,也很少有人會闖紅燈。在台灣總要非常小心左看右看,確定沒有來車才敢往前走,所以在捷克每次看到有車即將經過,還是會忍不住停下腳步。但不同的是,就算看到我停下來,駕駛還是會將車慢下示意我先過。我常常想,來捷克這麼久過馬路都無法習慣,如果捷克人到台灣忘記車子不會讓人、直接往前衝不是很容易出車禍嗎?
宿舍外的道路景致,在捷克過馬路不用擔心車子衝過來,行人永遠最優先。圖/陳冠蓉提供
百天交換落尾聲 心境驟然變化
一學期比想像中短很多,160天其實也不到半年,歐洲又那麼遠,把握機會多走幾個國家的同時,卻也壓縮了待在捷克的時間,算了算不到100天。交換一學期因感到時間特別有限,總想完成一些目標、更有動力去探索生活、努力地活得精彩,珍惜身邊的人。
交換生活到尾聲時,最困難的事就是要不斷提醒自己把握當下。常常留戀於過去的時光,而感嘆日子過太快,接著又開始計算離開的日子剩下幾天,因驟減的天數心情也跟著浮動不安,甚至忘了自己當時還在歐洲某處遊覽。自己意識到落入焦慮的迴圈裡,時時告訴自己不要再因為東想西想,又錯過了隨時都在流逝的時光,人生比這段交換長許多,要謹記這期間的感受、積極過生活。
最後一次與捷作品發表,陳冠蓉(左前三)與同學及老師合照留下紀念。圖/陳冠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