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校園

向心力盪出首爾風采 高麗大學初體驗

文/公領108 王鈴雅 交換大學/韓國高麗大學(2017/9-2018/1)


第一次踏上韓國領土,一待便是五個月,在這之前提到韓國,最先想到的不外乎是美妝、逛街、KPOP文化,然而透過生活而非旅遊的方式,更能體驗道地的韓國思維與生活樣貌,在大眾媒體訊息拼湊起的韓國面貌之外,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可愛小細節。

 

高延戰燃熱血 民族團結風骨現

韓國人對於自己所屬的大團體有很強烈的向心力與團結心,從「高延戰」就能看出端倪。高延戰是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一年一度的校際運動競賽,類似台灣的「清交竹梅戰」,比賽項目有棒球、籃球、冰上曲棍球、橄欖球、足球,是兩校重大盛事,學生們也會到場為自己學校加油。

於高延戰比賽現場,觀賞熱血的足球與橄欖球賽。
於高延戰比賽現場,觀賞熱血的足球與橄欖球賽。圖/王鈴雅提供

 

比賽當天兩校學生穿著學校代表色的衣服(高大是桃紅色,延大是藍色),場內排場非同小可,兩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樂隊和音響。從比賽開始前到結束,幾乎沒有一刻是坐著看比賽,觀眾席前方的小舞台上有人帶動跳舞應援,不同首歌有不同的舞蹈動作和口號,所有學生都非常熱情的吶喊應援,近三個小時的比賽不曾間斷,在進球的時候全場接近沸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韓國學生對自己學校的向心力。

 

三天賽程結束後,不管輸贏,所有高大學生會在大學路上狂歡,許多餐廳以食物免費來響應。大街上擠滿學生,舞台播放應援歌曲,大家一起跳舞應援,那瘋狂場面真的難以形容,只能說他們非常以自己學校為榮。從晚餐時間到凌晨一、兩點都還有人在跳舞,即使旁邊的人素不相識,也會一起搭肩、舞動、喊口號,我想韓國人的團結心就是在這無形之中培養出來的吧。

高延戰結束後晚上在街上狂歡
高延戰結束後,眾人在夜晚的街上狂歡,一起搭肩喊口號。圖/王鈴雅提供

 

避諱同志議題 相戀只有一種方式

有一次在課堂上討論戀愛文化,老師問大家:談戀愛是什麼呢?一位外國同學回答「相愛的兩個人」,老師說著:「沒錯,相愛的男生和女生」同時在白板寫下男生和女生的韓文,學生回應只要相愛的兩個人就可以了,「你是說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嗎?그럼 안돼요!!!(那可不行呀!)」老師不斷搖頭。我有點驚訝,原先以為她是老師所以想法應該會比較開明,但她反對的很直接、很賭定,臉上表情像是從來沒聽過這樣的相愛方式。

 

一位同在韓國交換的朋友分享,她告訴韓國朋友,目前在台灣同性婚姻已宣布違憲,正在等待修法,並給他看了前陣子同志大遊行新聞,那位韓國朋友完全不敢相信,不斷說著「太不像話了!居然還有這種事!」等等驚嘆詞。

 

我想對於許多韓國人來說,根本還沒有思考過同志戀愛這件事,路上不太有打扮中性的男生或女生,平常朋友之間也不太會討論,更別說是課堂上。在他們觀念裡「戀愛是由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所組成」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所以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如此驚訝,這種價值觀的養成,跟社會氣氛、宗教、個人因素都有關,面對差異的思想我們也只能彼此尊重。

 

交友文化大不同 守舊與開放並進

大韓民族很重視年齡,就算只有一歲之差,也是長輩,要稱呼「哥哥」或「姐姐」。與第一次見面的人,在「你好」之後第二句話,通常都是詢問年齡,以決定雙方要如何說話(用半語、敬語,敬語依尊敬程度又分為很多種),所以對韓國人來說,表明與詢問年齡十分稀鬆平常。

 

平常娛樂生活和台灣差不多,不同的是他們非常喜歡「續攤」,吃完正餐後接著去喝咖啡,再去吃炸雞配啤酒,最後去便利商店喝燒酒,若玩興未盡再去club等等,這些行程在一般大學生的週末生活很常見。

王鈴雅(右一)因參加高延戰而認識了新朋友,共同為盛事慶賀。
王鈴雅(右一)因參加高延戰而認識了新朋友,透過飲食為盛事慶賀。圖/王鈴雅提供

 

韓國人的急性子也反映在戀愛中,韓國學生表示一起出去兩到三次,如果覺得對方還不錯就會很快在一起,先交往之後,再慢慢培養感情。在公共場合中,非常不避諱skinship(情侶間親密互動),地鐵上、校園中,時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兩人世界的情侶。

 

排外存在於制度 溫情長留人心

與其說韓國人排外,不如說「韓國制度排外」更精確些,舉例來說,在韓國生活很多服務(自動腳踏車租借機、網路購物等等)都要實名認證,但對外國人來說程序很複雜,若是手機和銀行帳戶要實名認證更要經過重重關卡。之前參加一場免費展演活動,不管外國人多早去排隊,都只能在韓國人之後入場。

 

但是在制度之外,韓國人多半熱情對待外國人,特別是老一輩的大叔大媽,在地鐵或公車上幫你找位子坐,旅遊時仔細地告訴我們地點在哪裡、搭幾號公車,或是餐廳吃飯時給外國人特別招待等等。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其實在韓國也處處能感受到人情味。

南怡島是冬季年歌的拍攝地,此時正值楓紅,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美景。
南怡島是冬季年歌的拍攝地,此時正值楓紅,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美景。圖/王鈴雅提供

 

在韓國只有短短五個月,所見所聞並非絕對,但或許是身處異國的關係,更有心思去觀察、體會不同於台灣的風俗民情。文化一事本來就難以絕對的二分法來區分好與壞,不同背景與角度塑造出差異與獨特性,選擇設身處地、靜心欣賞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這過程中遇見的人們、體驗的生活、適時的挫折,讓我覺得自己無形中又成長了些,成為相當珍貴的經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