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校園

比旅遊還長的叫生活 交換中感受真實日本

文/國文107 劉芸禎  交換大學/立命館大學(2017/9-2018/2)


太陽國交換 給自己出發機會

起初只是為了一個能離開台灣,看看世界的理由,大一時便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出國交換。趁著還擁有學生身份,不是在紙本上的旅行,而從能真正踏上不熟悉的土地認識一個台灣以外的世界,心想這是一筆極好的投資與學習途徑。同時,也不失為一個在異地挑戰自我獨立的方式。

 

記憶中的日本總是給我一些美好的想像,充滿文化的文明國家、湛藍的天空與新鮮的空氣、總是笑臉盈盈裝扮整齊的日本人,有規律秩序地穿梭在地鐵,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大概就是這些層層的印象吸引著我令我神往,加上距離台灣也只需航行三個小時不到的距離,生活起居大概要比到歐美交換還來得相似,想著想著,除了語言上的差異,似乎也沒有什麼理由阻止我來日本。

 

得知要去立命館大學交換的那一刻,我想:「留學京都,到底會是什麼滋味呢?」京都環境四季分明,加上有文化古城底蘊、隨處可以探訪神社與寺廟的神秘、鴨川畔的閒適,我想相當適合生活。而我也得以在經歷幾個學期學分大滿貫的生活中抽離,一邊學習語言一邊休息。

京都並不常下大雪或出現積雪現象,因此能見到「雪金閣」實屬難得。
京都並不常下大雪或出現積雪現象,因此能見到「雪金閣」實屬難得。圖/劉芸禎提供

 

在異地獨自生活 即將寫下新篇章

剛來京都前幾天,因為與父親同行,帶著父親到各個景點遊玩時,感覺不到生活,但能感受到京都幾步就能「撞」到神社或是寺廟感到驚奇,這時還是帶著觀光客的眼光在看這個城市,一切都新奇有趣。

 

直到父親進海關之前與我告別,我才真正意識到「接下來是要真正一個人」。接連幾天,獨自前往宿舍辦理入住手續、區役所登記在留卡的住址、辦完國民保險……,零零總總的瑣事辦完後,我才意識到,這一切的一切就像是告訴我「接下來你就要盡力讓自己融入日本生活了,你不能回頭,不能想家的時候就回家。」

 

隔海比鄰卻迥異 從語言根深的客氣

課堂中老師以日文標準語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授課時,有許多討論文化差異的機會。某天,老師突然問我們:「來日本之後,發現與日本的差異之後,你最想問日本人什麼問題?」英同學回應:「日本的路上到處是電線桿」、法同學表示:「便利商店的營業時間相當長」。或許這對我們來說是再習慣不過的事情,在他們眼裡卻是不可思議之處。

宿舍每學期定期舉辦的地域交流會,當天邀請附近居民前來和國際宿舍的學生互動,除了寫書法,也打陀螺、玩劍玉。
每學期定期舉辦的地域交流會,當天邀請附近居民前來和國際宿舍的學生互動,除了寫書法,也打陀螺、玩劍玉。圖/劉芸禎提供

 

日語本身就可以體會到與台灣最大的差異。敬語、丁寧體、普通形,一再提醒我們日本是個有秩序、有階級的社會。店員對客人、下屬對上司的時候,很容易明瞭其中位階。有時候不免對於這樣子的過度禮貌感到不適感。「是不是太過分客氣了呢?」「這樣子說話會不會不禮貌惹上司生氣?」日本人總是謹慎小心在使用他們的言語。對於身在一個可以自在使用語言,沒有特定敬語形式的台灣來說,不免覺得真是太麻煩、太拘謹於形式了。反而,台灣人的隨和,也許有時候感覺不是那麼禮貌,卻是一種打從心底的人情。

 

「本音と建前」(意即本身的想法與表面話)也時常讓人分不清頭緒。也許為了不要破壞表面和平,日本人會有所保留說話,甚至成為一種善意謊言的讚美,或是巧妙迴避真正的聲音。他們不直言「不」,通常都是帶著曖昧委婉的拒絕「讓我再考慮看看」、「不確定」,時常覺得他們真是太不はっきり(直截了斷、清楚)了,無法拿捏他們真正想法。為什麼不能直接說真話呢?既認為這種表面話是一份溫柔,「假」得恰到好處、但同時又對這樣的不直接感到困擾,讀空氣也就成了一大考驗。

 

從新鮮感開始變成生活之後,我才能從這每日生活中,提取出這些不得不發現、不得不注意之處,例如言語使用的界線、如何真正和日本人成為好朋友的眉角等等。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在親和有理的背後,我們也只能盡量竊取猜測背後的真言和心思。也許,旅行與留學最不同之處大概是,新鮮感會隨著時間推翻,當初的想像會一層一層脫落使你看到本質,因為這樣深層的了解,更能了解一個國家的民族性,但其實也沒有優劣之分,其實就是和平常的生活相不相同而已。

參加立命館大學TISA舉辦的宇治抹茶體驗校外參訪。
劉芸禎(後右一)參加立命館大學TISA舉辦的活動,藉校外參訪體驗宇治抹茶產業,踏出校園認識日本。圖/劉芸禎提供

 

文化望遠鏡 重新檢視牽連的關係

也許有人覺得交換學生是一件光鮮亮麗的事情,但在那之前也有許多需要考量之處。首先不得不面臨語言問題、最現實面獎學金是否提供、生活費問題。接著是自身個性及態度能不能放膽認識新文化、願不願意交流。每個人一開始的籌碼與實際踏上國外土地的際遇不同,壞事、好事都會伴隨而來,但若是衡量後願意挑戰、調適自己適應國外生活,那會是滿載而歸的一段旅外生活。

 

有句話說:「離開家,是為了想家。」有了距離,我們反而能真正檢視原本與自己親近事物的關係。隔著海洋的日本與台灣,看似有類似環境、飲食習慣、習俗,卻隱藏著不同的人格與民族性。未來不知與日本的緣分有沒有機會再延續下去。但確定的是,透過這半年經驗,穿梭在各國朋友交談之間,其實更加心繫著台灣。也因為交換留學的經驗,未來就職時也多了一個海外工作的可能。

在楓葉季到處走訪各個寺廟神社之間欣賞楓紅,永観堂夜景迷人。
在楓葉季到處走訪各個寺廟神社之間欣賞楓紅,永観堂夜景迷人,一探高緯度國家之美。圖/劉芸禎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