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期】「你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嗎?」 小農飯盒——構築餐桌到農地的橋梁
【記者何明明、黃驛惠、閻乙樺/報導】每週的週二和週五中午時分,在小公園裡總會看到一個裝滿飯盒的大木箱,一旁站著工作人員,等待預購便當的顧客前來相認。他們是小農飯盒,由一群台大和師大學生發起的學生組織,每個賣出去的飯盒中,除了美味食物以外,更蘊藏滿滿用心。
小農飯盒每周二、五,會在小公園附近等待預購飯盒的朋友前來取餐。圖/閻乙樺攝
用心搭起合作橋梁 經費平衡成新挑戰
從學生社團身份發跡,小農飯盒最初是在台大定點、定時的販賣,屆經過一年半跌宕及成員改組,小農飯盒最近更進一步拓點到師大,皆採線上預購取貨制;另一方面,小農團隊也致力於辦理活動、製作圖文,推廣食農教育概念。
一個飯盒怎麼「生」出來?小農飯盒先是透過成員尋找合作農家、採買食材,再委託附近合作的餐廳廚房製作,最後由團隊共同搬運、販賣。小農飯盒團隊負責人之一,科技系107級程陽說,這之中最花時間的就是與農家談合作。「我們要找合作的農民,都會實際到那個地方考察,就住在那裡。」他們相信充分了解原料產出才能製作出最佳飯盒,而農家也能更了解小農飯盒的理念,認同他們進而願意合作。
而正如創業一般,程陽坦言經費部分如同其他新創團隊一樣相當緊張,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於成員們自籌。目前團隊中的核心團隊也正是股東,對每個出一份力的人來說,小農飯盒是他們的投資,更是夢想。「如果不是一頭栽進這個團隊了,我下學期應該在西班牙。」因小農飯盒放棄出國交換的程陽笑著說。因產量不大且須經過餐廳加工的流程,小農飯盒的單價與一般便當比起來略高一些,但扣掉成本其實利潤相當少,考慮到主要客群為大學生,小農團隊也積極尋找方法,希望能在消費者接受價格與成本考量之間找到更好的協調。
追求永續發展 品嘗飯盒中的食農意義
小農飯盒除了提供美味健康的便當外,也致力於食農教育的推廣,不定期會在粉絲專頁上發布有關食農教育的圖文資訊,讓閱聽人在關注好吃飯盒的同時,能了解小農飯盒想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當聽到「有機」一詞時,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健康但是價錢昂貴的農產品」,奢侈品的形象導致市場接受度低。而小農飯盒想做的便是建立大家對有機的認識,消除一般消費者對有機的迷思。程陽表示,小農飯盒提供的是部分有機的食物,他們想強調的是「永續農業」,在環境友善農業發展的同時也要兼顧生產,「環境友善農業不是唯一的解藥,我們選擇在生態和生產裡面找到雙贏的平衡。」
談到食農教育,程陽也表示,因目前小農飯盒的客群主要是大學生,所以除了透過提供便當外,他們想傳達的食農理念,也會以大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切入,例如:棲地復育和環境友善。他期望能夠透過自身行動,建立起從農地到餐桌的過程,藉由推廣食農教育和販賣便當,讓食物跟我們只剩一張嘴巴的距離。
雙軌並行新方向 小農飯盒盼「食在永續」
踏過轉型難關,小農飯盒團隊的經營理念從原本讓大學生吃得健康、幫助小農的想法,轉變為希望透過食農教育的推廣,加深大家對農業產出的認識,減少對於有機的誤解,達到永續發展的全面目的。而目前大四的程陽,談到團隊的理念時,眼神散發著自信的光芒,「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自己在吃什麼。」他表示外食族的大學生們很少意識到三餐的選擇其實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對自己的選擇更有一些想法與規劃是比較好的事情」。
另外他也提到,目前對外已有其他團體主動尋求合作,但還是學生組織的小農飯盒,如要與外界單位合作勢必要走向更專業的法人組織,是否朝此方向發展是團隊正在研討中的事情;而對內小農飯盒現階段也計畫持續分析客群與消費者的購買原因,改善商品並更貼近消費者的喜好,希望能清楚地掌握客群,抓住老顧客,也吸引更多新客源。雙管齊下的發展趨勢,令人期待未來小農飯盒將如何再創「食在永續」的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