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期】學生會談外語門檻存廢 盼促進校園多方討論
【記者梁心慧、陳冠融、蔡旻言/報導】近年來各大學院校對英語畢業門檻爭議不斷,語言門檻究竟能不能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和學習動機,引發各方討論。針對校內機制,師大學生會對此表示,語言門檻不該只關注外語能力,也應該重視本土語言,並以此為契機探討語言教育制度改變的可能。
有制度無細則 教學考核難落實
學生會指出,師大外語畢業門檻相較其他學校多元,範圍囊括英語、法語、德語及日語檢定,但多元門檻也帶出疑問:究竟教學的目的和成果是否一致?學生會表示,學校作為教學和檢核單位,目前畢業門檻設定及檢核皆由各系所辦理,標準不一,難以評定教學是否真正有效,無法以檢核改善及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多元語言門檻看似彈性,卻也讓語言檢定是否足以作為大學畢業門檻的合理性產生懷疑。
學生會長楊婷雅。圖/梁心慧攝
學生會:不應讓考試獨大 可利用校內豐沛資源
根據校務發展規劃,師大強調國際視野、加強英語融入校園及生活,但國際化固然重要,卻不一定要和英文門檻綁定。如果學生想出走國際,不一定需要英語門檻,過多門檻和檢定反而弱化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容易讓動機不強的學生更排斥學習。師大目前有進修推廣中心、國際事務處等單位,校園內有許多外籍師生,校方可以加強挹注資源和推廣這些單位及人才,讓學生從不同管道學習外語和體驗國際事務。
創造多方討論奠基 種下議題認識種子
不同學校對於英語門檻的意見不同,政大也曾發生學生抗議校方設置英語門檻,引起討論聲浪,許多學校陸續舉辦公聽會,重新檢視英語門檻。師大學生會站在支持廢除的一方,但「學生會的立場也不一定必然反應所有學生的聲音」,學生會認為與其只強調自身立場,更希望能透過講座在校園裡創造一個討論交流的基礎。學生會考慮未來與英語系系學會和文學院一起舉辦講座,像是曾協助英語系推播政大何萬順教授「英文畢業門檻:大學的迷思與迷失」講座。
語言政策偏外發展 長期弱化本土認同
學生會也指出,師大強調多元語言學習,但實際上「多元」多指外語。培養國內優秀教師是師大重要的經營方向,卻長期疏忽未來教育對象使用的本土語言。綜觀而言, 政府呼籲教育國際化,卻忽視向外發展前應先讓學生扎根本土自我認同,臺灣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皆視英語為「主要科目」,從學生到變成教師的過程明顯都缺乏母語學習經驗,若無法從教育根本重視母語教育,未來難以協助下一代學生培養母語能力和自我認同。因此廢除英語畢業門檻的討論並不只停留在檢討門檻存廢的效益問題,也牽涉到臺灣教育長期以政策主導學生語言認定的層面。因此,對於英語門檻存廢還需要廣博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