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會議】教育學院不分系、學生代表新選制、校門工程
【記者陳琤/報導】第119次校務會議22日展開,會中進行各單位工作報告與提案,涵跨「校務基金規劃」、「增設教育學院不分系學士學程」等案。其中學生會提案與僑先部主提案內容,都與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法規有關,二者在會議中受到各方熱烈討論。

教育學院不分系 延後分入七系所
經大會決議,教育學院新設「教育學院不分系學士學程」(以下簡稱不分系)將於108學年度招生,強調「大一大二不分系」全方位養成,提供教育學院內各系基礎課程,盼透過探索機會使學生了解各科系,以及理解自我需求。跨領域學習並延後分流,至大二、大三可申請進入教育系、心輔系、社教系、衛教系、人發系、公領系與學習科學學系就讀。
不分系首屆預計以教育學院七系所總招生人數中6%為名額,招收22名學生,各系新生人數將有部分稍減。不分系學生將修習「大學入門」、「教育研究法」、「教育概論」、「教育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必修與選修課程,各系需另提供該系「亮點特色課程」,以供不分系學生修習。
多棟建築老舊 校門工程將動工
師大「古蹟」門面即將展開維修,校門進行防水與瓷磚維護,近期將架設圍籬與鷹架,預計今年底拆除外牆磁磚,至明年開學前完工。施工期間,搭設貨櫃屋作為臨時警衛室。 此外,行政大樓外牆也面臨類似問題,規劃明年動工整建,然其為市定古蹟,因此工法較為繁複,屆時將為校內一大工程。
總務長許和捷解釋,建築良好使用年限約五十年,由於全校建築多半超過四十年,近年多棟大樓出現磁磚剝落、外牆漏水現象。許和捷說明,因經費問題無法全面整修,採取輪番整建,四年內已完成美術系館、綜合大樓與科技學院維護工程,尚有行政大樓、公館理學院大樓等多項建築排隊待修。誠正大樓磁磚也未修復完畢,至今仍只有防護網的簡易措施防師生受傷。

學生議會新選制 盼善用各院席次
近年來學生自治參與度低落,學生議員應選160多席,這屆實際上只選出35席,人數不足造成組織運作困難。學生會提議,以「混合選制」選出議員,以各學院為基本選區分配席次,每系都有保障名額,但若有系所參與人數低,多餘席次將可「流用」於同院其他系所使用,供有志之士競選而不浪費名額。
此外,為根治學生議員選舉低效益,原由各系學會對內許出議員的模式,學生會建議,未來議員選舉不再由系學會單方舉辦,而是將主辦之職交由學生會,系學會轉協辦角色,避免系學會不甚了解校園自治事項情形,意圖解決選舉過程波折的困擾。
幾經討論,主席張國恩決議「學生議員改混合選制」提案,先試辦一年,未來透過檢討、審視執行過程,再於校務會議提出。學生會期望,透過選舉辦法改制,可以促使有意願參與學生自治者,獲得更多機會。且精簡化學生議會組織,將能更有效率執行。
陳學志:提高各系代表性 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選拔受熱議
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共13席,每年由學務處與學生會共同推薦人選,僑先部主任吳忠信聯合各院長提案,考量僑先部與部分學院學生較難獲得此機會,盼修改條文。以各學院自訂辦法選出一名學生代表,並留有三席供學生會、學生議會、宿委會等等學生組織自行協調推派。
由於執行方法未取得完整共識,張國恩指示,先通過此案,同時由學務長召集學生會、僑先部主任與三位院長,一同訂定校務會議學生代表產生辦法,以各院皆有一名學生代表為基礎商討擬定,確保各系各院能展現其代表性。
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指出,會議中有各學院平衡的代表性,才能達到校園民主與公平正義。此案通過後,將有各學院學生代表參與校務會議,然而多數學生對公共事務冷感的情況下,能否達聲音多元的美意尚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