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電影節師青校園

【2017人文電影節】實驗教育碰撞傳統考試 《學習的理由》尋覓學習的理由

【記者陳琤/報導】「在考試的洪流下,使大家都慢慢地轉變,變成了大家都很不想成為的人。」紀錄片《學習的理由》由當時八年級的導演楊逸帆所拍攝,將鏡頭對準體制外教育下,同學面對基測考試、求學過程中掙扎與迷惘。「師大人文電影節」教育系列電影,於21日放映《學習的理由》,邀請片中女主角蔡沛玲、作家果哲對談教育真實面,電影受升學主義影響,引起現場觀眾共鳴與回憶,掀起一波對現今教育的反思。

作家果哲(左)與蔡沛玲(右)以親身見聞分享教育的真實面。圖師大電影節提供
作家果哲(左)與女主角蔡沛玲(右)以親身見聞分享教育的真實面。圖/師大電影節提供

 

《學習的理由》從宜蘭體制外教育學校──人文國中小學,開始探究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相互的摩擦,以分數為主的社會觀念,駕馭多數學生對未來想像。果哲指出,國高中時期的自我肯定多半從分數而來,傳統教育以背誦知識、競爭速度為主,實驗教育則專重處理問題、討論與思考層面。教育創新需要透過挑戰、接受失敗來逐步建構,果哲感慨:「(現今)我們的教育不容許失敗。」失誤隨即扣分,她形容這是種「恐嚇」,不被允許出錯的社會,將導致缺乏改變動力,環環相扣下使社會停滯甚者倒退。

 

體制外教育及實驗教育近年來越發盛行,大多數人會習慣問:「這樣的孩子能否考上好學校?」果哲指出,實際上該關注「孩子待不待得住?」、「是否能適應傳統教育模式?」,或是選擇休學轉為自我規劃。蔡沛玲分享進入傳統高職,反而十分適應,對制式、規律學習模式有安全感。對此現象果哲直言,實驗教育不該只為少數孩子而做,是為了像蔡沛玲一般典型學子,開拓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使其勇於接受挑戰,「並沒有哪個教育是最好的,只有適不適合你。」
人文電影節 教育折射系列放映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圖師大電影節提供
人文電影節「教育折射」系列放映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圖/師大電影節提供

 

歷經體制內外教育交錯的學習歷程,蔡沛玲一路摸索,直至大學才覺醒,脫離茫茫潮流找到方向。畢業後在國小自學團擔任教師,以老師身分回歸,蔡沛玲談《學習的理由》時認真表示:「我看完是希望大家沒有共鳴的,因為你並沒有那個痛苦的感覺,所以你不會有想要悲壯的改變或激烈的改變。」期望未來學生不必活在課業壓力下,受到無盡考試磨損了本身資質,讓學習是發自內心而不受拘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