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命運說「不」的勇氣 吳寶春:嘗試再嘗試
【記者賴昭銘/報導】11月2日晚間國立台灣大學系統與中國時報舉辦「成功之母」系列講座,邀請到麵包大師吳寶春以「吳寶春的冠軍秘密」為主題,道出曾經不敢作夢的自己,如何歷經狂風暴雨,成為現在懷抱夢想、付諸行動的吳寶春。
純粹的童年快樂 不因家境減分
吳寶春表示,爸媽不會管很多,自己是在無壓力的快樂環境下長大的,雖然考試成績不佳,且不識字,但父母依然不因此責罵他。有一次吳寶春生病了,直冒冷汗,還發抖,然後媽媽在半夜時刻把他叫醒後卻突然地走出家門,回來後第一句就說「春仔!快一點,我們來去看醫生(台語)」只見媽媽手拿500元,吳寶春才恍然大悟,原來媽媽是去跟別人借錢,因而更懂得父母的辛勞。
「當兵」成為識字的起點
吳寶春到了從軍的年齡,暫時放下台北的學徒生活,開展軍旅生涯。最初,吳寶春為了能夠當兵,在體檢前藉由「灌水」彌補體重不足兩公斤的問題,最後闖關成功。進入軍中後,他認識一位過去就讀中山大學的大專兵,這位同僚時常利用休假時間帶他去體驗大學生生活,同僚總是將許多書本帶進營區,有一次還主動問吳寶春說「吳寶春,你不認識字,要不要我教你?」從此,吳寶春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即便只是透過閱讀簡單的人物傳記來獲取知識,但這些知識最後轉換成了強而有力的「學習」動力,促使他在退伍後,更加相信能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
退伍之後,吳寶春回到屏東老家。有一天到了晚餐時間,看見桌上的菜餚僅是一顆魚頭,讓他心想「為什麼都長大了,她(媽媽)卻還那麼辛苦?」吳寶春不希望媽媽以後還要過著那麼辛苦的生活,下定決心未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只是他並不知道如何扭轉現況,只知道想改變自己,就必須努力的「學習」,因而決定繼續精進做麵包的技術,再度北上拜師學藝。
吳寶春相信「學習」能夠改變自己 圖/賴昭銘攝
土法煉鋼也能「學」
後來,吳寶春繼續在烘培界闖蕩學習,甚至到了日本學做麵包。他體會到有許多事即使日本師傅給了她全部的作法,但他還是什麼都不懂,搞不清出為什麼會那樣?又為什麼會這樣?因此,他說服自己將過去的學習歸零,完全依循師父給的做法去做,做到熟能生巧,慢慢就能領悟精妙之處。
吳寶春與學生代表對談 圖/賴昭銘攝
要想通往冠軍之路 就得身兼三種角色
吳寶春憶述,他在通往冠軍之路前,訓練自己身兼三種角色:評審、教練、和選手。他說「我以選手的身分練習完了,就要成為一位評審,針對作品進行評論,評論結束後,就要成為一位教練」告訴自己要如何修正、做調整。那麼,要怎麼成為一位評審呢?就必須翻遍過去世界麵包大賽所有第一名的作品,試圖分析這些作品的得獎原因。
最後,吳寶春特別強調面對職場或人生,「態度」扮演關鍵的角色,如果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那就得要積極地學。「學習」遙無止盡,永遠不嫌太晚。
吳寶春在2010年代表台灣前往法國參加世界麵包大賽奪得個人賽冠軍,一戰成名,同年於高雄開設第一間麵包店,2013年開設台北店。2016年獲得新加玻大學高階經理人專班(EMBA)學位;今年8月將事業版圖擴展至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