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期】從照護工作談性別 范雲:不分性別共同努力
【記者華正函、梁瑞丹/報導】今年女性影展推出「長照」單元,進一步延伸出照護議題,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范雲強調,台灣社會發展之下,照顧工作及年長女性自身的照護,更需要被檢討和關注。
女性付出多資源少 照護者應無性別區分
范雲認為,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老年照護工作已非個別家庭能夠負擔,但這項責任尚未獲得國家完整保障,最終便由家庭中時常被期待成為「照顧者」的女性來承擔。再者,她認為,男性在家庭中的年齡一般較高,女性付出最多陪伴年長的伴侶,自己在晚年時卻享有最少資源,因此老年女性極有可能陷入貧窮化。
然而是否女性因生理特質,就順理成章負擔照護責任?「我不認為女性在先天基因上比男性有更多的照顧特質。」范雲表示,雖然母職讓女性和養育生命緊密連結,但社會期待中,女性需花大量時間與心力成為一個「好母親」;而資本主義社會「工作至上」環境下,人們重視生產報酬,「照顧」這項需要高度心力和勞動工作卻往往被矮化。范雲認為,這群照護者未能拿到應得報酬,應透過政策及文化教育,鼓勵生理男性和女性都能發展照護責任。
推性別議題 范雲:不分性別共同努力
許多行動高呼性別平等,而社會現況又是如何?范雲說,性別平等、性別多元的教育仍未落實。針對性別教育,她認為政府雖推行許多制度及改革,但性別平等觀念,以及「性別敏感度」需要從小紮根,否則社會刻板印象仍難以泯滅,可能阻礙與生理性別不同之人的發展空間。
范雲建議,落實平等,能夠從提高自身性別敏感度做起,她舉例,像女性影展本身就是一個容易加深對性別認識的素材。「鼓勵社會上更多生理男性加入性別議題的討論。」范雲認為,許多生理男性也被性別框架束縛,她強調,不分性別共同努力,平等之路才能更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