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期】從體制內看教育現況 新手老師甘苦談
【記者黃驛惠、閻乙樺/報導】「好老師會對學生產生不凡的影響!」機電105級的林久芳,懷抱著這樣的理想成為老師;地理系畢業的蘇偉莨,中學開始立定志向,今年已成為正式老師,而這一路走來也歷經不少衝擊與驚喜。讀師大不一定要當老師,但不能否認,近年數量雖減,但師大仍有一定比例的畢業生進入教育現場。初出茅廬的老師們懷著理想走進教室,但緊接著要面對的,是教育現況的問題,考驗著新手老師們的智慧。
「陪伴是給人相信自己的力量」 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
「太棒了,老師會和我們一起上課!」學生脫口的一句話,無形中感動林久芳,也更加深了她對教育的熱忱。目前在大安高工實習,而並非一開始就想從事教職的她,因在高中遇到伯樂老師,讓她有了成為老師的念頭。在大學時,她開始為夢想鋪路,積極參與大手拉小手、孔子行腳計畫等,也擔任社團指導老師,還為了深入瞭解補教業在補習班待了一年半的時間。
談及自己的教育理念,林久芳特別提到宜蘭內城國中小的辦學理念和她很相近,學生除了坐在課堂上課外,還有很多親自體驗的活動,例如:爬百岳、鐵馬環島或是到鄰近社區服務等。讓學生能透過實際的參與推動「走讀教育」。
林久芳總是認真投入地為學生上課。圖/林久芳提供
在體制面,她也表示,社會整體對老師不友善,學生對老師不夠尊重、學生起從前有更多自由,卻沒有適宜的管理配套措施,以及目前實習老師的實習屬無薪狀態,在要維持教學水準又要養活自己的兩難下,難保實習品質。
最後,給想要當老師的新秀們的建議,林久芳實際的表示:先去實習。看看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教育環境,喜歡就繼續留下奮鬥,如果不是可以趕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現在,雖然她仍在摸索的階段,但會待在孩子的身旁,因為她深信「陪伴是給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希望透過陪伴孩子上課,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被關心照顧的,也更有勇氣去探尋未知的海洋。
跨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從經驗中不斷反省改進
不同於實習老師,已經結束實習,正式成為老師的蘇偉莨對於教育有不一樣的觀點。地理系104級的他,現在於台南慈濟中學擔任地理老師。問及從事教職的契機,他堅定的說:「我是為了當老師才進入地理系的!」從中學時期就對地理感興趣的他,個性樂觀活潑,成為地理老師的生涯目標已然悄悄萌芽。
個性活潑開朗的蘇偉莨,實習時和班上同學打成一片,感情很好。圖/蘇偉莨提供
在成為老師的路上遇到不少貴人,當年指導教學實習的林聖欽老師給予的細膩指導、回到作為完全中學的母校實習,校方也給予他國高中、校內外教學的各種學習機會,使他的實習收穫更加多元。實際進入教學現場後,也受到了不少難關。「首先,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老師會把課程想的太簡單,但事實上學生不一定理解。」學生成績不達預期,教學目標也慢慢從多元體驗學習調整至升學目的取向,偏離原本的教學理念;班級學生程度相差太大,整體而言基礎知識不足,令他感到相當衝擊。有次上課班上同學放空,提醒之後學生卻回答:「我又不想知道!」拒絕學習的態度令蘇偉莨印象深刻,忍不住飆罵。「事後心裡很懊悔,也讓我反省自己的教學,思考是不是可以有別的方法引導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
學校權威性問題仍待解 期盼以引導代替責罰
被問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蘇偉莨答到「地理即生活,學習地理能讓學生更愛自己的鄉土。」而他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學生能夠認為上地理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要排斥。這樣的心情透過課程傳遞給同學,收到的教師節卡片上一字一句的感謝、學生積極提問的態度,對他而言都是強大的「正增強」!但他也提到現在教育體制仍有些問題持續存在,除了常聽到的填鴨教育造成學生僵化,曾擔任中輟生輔導替代役的他,更指出學校體制會排斥不聽話的學生,充滿權威。「責罵及處罰要適度使用,引導學生了解其行為背後真正目的,也能多加利用輔導諮商的資源。」
近年來師大朝綜合型大學發展,蘇偉莨對這樣的方向表示認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老師的員額將逐年減少。他舉例地理系近年積極培育空間資訊人才、高普考也有不錯的成績,都是良好的轉型案例。他更期許未來各系所在輔導學生就業的方向,能夠更加具體,重視實作,以幫助學生順利與職場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