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期】校長遴選看學權 學生會:自治空間限縮
【記者陳琤、劉子維、葉浩霖、陳俞均、吳思沛/報導】多數學生在入學與畢業典禮方有機會一睹校長全貌,校長與師生間交集次數少,探究現實層面,學生普遍對於校長並無深刻印象,認為與己身關係並不大,也不確定校長業務對自己的影響為何,形成兩端各自處理事情、互不干涉的觀感。因此本次師大校長遴選事件中,學生會從「學生自主權」出發籌劃各式活動,期盼藉此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瞭解自身權益。
處處正相關卻負自主 學生聲音受侷限
「校長」為一校之長,是龐大校務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負責項目龐雜,不論是決策,亦或是執行,皆是校長所擔的權責。雖然校長一職與學生距離遙遠,中間多由行政人員與教授做連接關節,但其為學校決策的核心人物,是影響學生權益的重要因素。
學生代表社教108高翔煜(右)指出,學生意見無法上達,權益並未受到保障。圖/余雅琳攝
校長遴選牽扯到的層面不只侷限於師大行政方面,學生代表社教108高翔煜表示,所有學生都應該參與校長遴選。由於校長身兼校務會議主席,並且職掌校務基金會與一級主管聘用權,所以不論是校園空間規畫、宿舍興建事宜、系所經費配給,還是未來師大的發展目標,全與校長所下達的指令習習相關。然而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遴選組織及運作辦法第三條》在21名校長遴選委員當中,卻只有1位學生代表,以致於學生權益不受保障,讓學生無所適從。因此,提高學生代表在各大會議的席次比例,是落實學生自主權的必要手段。
校園意識起步走 善用機會做
針對校長遴選延伸到的學生自主權,學生會會長社教109楊婷雅提到,學生會透過在日光大道設展以及粉專發布相關資訊與懶人包,期望學生能瞭解自身權益,並凝聚群體的力量以改變現況。楊婷雅也說到:「公共事務的操作並沒有這麼困難。」期盼校園生活與學習品質,可以仰賴全體學生團結一心,盡一己之力付諸實行。衛教107林律旻點出,學生較少關心公共事務,校方若重視根本實務面,「讓學生看到這件事有在進行、有在做,可以改變,比較能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去想。」有助於喚起學生貼近校園議題的意識。
學生會長社教109楊婷雅表示學校事務與學生關係大,盼透過系列活動引起學生關注自身權益。圖/余雅琳攝
面對校長遴選,除了學生自主權,高翔煜認為,張國恩在任期內像是三校聯盟有某些課程不開放網路選修以及校園空間商品化等問題,應該要更貼近學生意見來調整。因此學生會在〈給校長的一封信〉中,盼望新任校長能以學生需求為主軸,提高學生代表席次比例,透明化各層級會議資訊,落實學生自主權。張國恩在專訪中,提出「時間軸大學」概念,校長一職需把格局綜合拉高審視,以時間縱軸貫穿之角度看待大學,除現今之外,也需對過去校友和未來的師大負責。因此張國恩直言,校長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應慎重,權責之大更需謹慎。
紅樓高台生距離 溝通橋樑要打底
「校長要思考怎麼擴大我們的職員,創造我們的聲望,建立好的行政制度,鼓勵優良的老師跟學生盡量往上提升。」張國恩點出,校長一職最常見的行程即是開會,各式會議構成規劃、建設師大的基點,與各處行政長官保持密切聯絡。張國恩分享每天處理許多事務,包含審理公文、接待外賓等,透過接待賓客,營造國際化環境。此外,張國恩提及,校長需經營校友關係,不僅為了募款建設師大,透過聯繫校友而得到有力的企業管道,能供師大畢業生順利求職。面對校方各式決策與人事,國文105畢業校友表示:「跟我們很有關係,但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學生即便有想法,從體制面也難以更動或是發揮影響,建議校長建立管道,讓學生意見直接向上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