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即時

預約告別生命最後一哩路 朱為民:溝通很重要!

【記者吳芝頤、洪嘉臨、賴昭銘/報導】師大通識中心 18 日晚上舉辦「預約。好好告別:人生最後的期末考,讓我們好好說再見」讀書會,邀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著有《預約。好好告別》等書的朱為民醫師,講述在生命走到盡頭前「預立醫療決定」,除讓個人生命盡頭時能為自己做主,也讓家人事先理解個人在危難之際的醫療選擇。

「當生命走到盡頭,你會選擇急救嗎?」

朱為民向觀眾拋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有那麼點沉重。什麼時候我們才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了?台下觀眾回應道:「我覺得八十一歲剛剛好」、「只要我還擁有記憶的能力,不是植物人,就有活下去的理由。」也有觀眾表示急救採取的方式很多種,可能是葉克膜、氣切或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 等。朱醫師探討的問題,便是病人的個人意識—自己是否想被急救。此時,預立醫療決定的觀念因而誕生。

IMG_0309

「預立醫療決定」是什麼? 朱為民仔細向台下聽眾說明 圖/賴昭銘攝

預先規劃關鍵時刻 避免親屬陷兩難

台灣人普遍對於「預立醫療決定」非常陌生,目前在 2300 萬人口中只有 46 萬人簽署。未簽署原因包含對此議題相關資訊的陌生、面對人生的不確定而無法提早決定,但也有部份案例為病人早已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但並無事先和家人溝通,造成「急救與不急救」間的矛盾。為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朱為民強調和家人「溝通」是最重要的。事先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好處在於,家屬不需為在病患生死之際做出的決定受到良心譴責或輿論壓力,因為一切早已交由病患自行決定。醫師以自身經驗為例,當初父親在急診室時,他也面臨同樣「急救與不急救」的問題並且遲遲無法決定,最直白的理由是不知道什麼才是父親希望的。

IMG_0321

朱為民問說,當生命走到盡頭,你最想跟家人說什麼?圖/賴昭銘攝

尋找生命答案 探索生命意義

朱為民說:「人一生中花費最長的時間準備『生』,而『死』卻很少人談論。」正因如此,許多前來聆聽講座的同學,不分國籍、學校皆希望得到「好好告別」的答案。來自越南的華語系107呂玉翠說:「我很好奇如果我明天不在了,今天會做甚麼?有甚麼感想?希望藉由這場演講讓我找到答案。」來自台大工海所碩二的陳聰表示,自己對於生命探索的議題十分感興趣,因此選擇來到師大聆聽朱醫師的看法。

如何推動「預立醫療決定」?

朱為民向在座約 200 位師生開玩笑地說:「要更快速的推動『預立醫療決定』等觀念,應該要靠我(朱醫師)在台灣多講幾場吧?當然不是這樣,更重要的是,依靠在座各位與親朋好友討論善終議題,才能讓新觀念廣傳。」朱為民表示,新法《病人自主權利》將於民國108年正式上路,但在「預立醫療決定」前,必須由誰陪伴病患及其家屬進行「預立醫療照顧諮商」仍有待醫護人員、社工人員、心理諮商師等相關專家共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