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34期】寫書突破同溫層 黃益中用思辯及教育改變社會

【記者林雅雯、陳琤、余雅琳/報導】 前些日子,台北市大直高中老師黃益中,因節目上鮮明立場表態,再度引起眾人目光,這是黃益中一貫作風。從巢運爭取居住正義,到高中課堂上為學生帶來思辯,街頭社會運動時常見到他的影子,是什麼原因讓他積極投入社會議題?平時又是如何關注?跟著《師青》一探究竟。

 

上課不備課 大量閱讀自我累積

「看報紙是我每天的習慣。」黃益中懇談自己如何關切社會時事,從小學至現在作為公民老師,一直保有閱讀報紙、雜誌的習慣,三份報紙、不同類型的周刊、月刊或是流行刊物,甚至使用APP觀看鄉民晚報,關注各面向的議題是基本功課,更是他的興趣。掌握輿論、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如果為了授課去做這些事,會很痛苦。」黃益中提到,作為興趣關注時事,把工作及生活黏在一起,每次上課內容會帶入社會時事,從不備課是他一貫的作風。他認為,若老師只教授課本內容,就失職了。作為老師應從課本衍生出其他主題,黃益中呼籲,如果有志成為老師,要把興趣融入課堂,而非僅視為一個工作。

 

黃益中:不乖才是我們要的學生

看見社會多面向的現實,黃益中選擇把重心放在教育,「校園怎麼走,社會就怎麼走。」黃益中談起最近出的新書《向高牆說不》,希望改變校園風氣,讓學生有思辨空間,進而改變社會走向。他認為,老師不應成為學生思考的高牆,若學生停止思考,學生思考脈絡僅會窄化成一條路-升學主義,「小孩的本分只要乖乖讀書。」黃益中指出,當孩子把所有時間拿來考試,沒考上學校才奇怪,但這類死背活背的學生,若出社會後會變得很危險,他們會認為,社會弱勢是因為過去沒讀好書,才淪落這一地步,對社會弱勢漠不關心。

 

黃益中提到,不少認識的朋友教書教得很痛苦,會煩惱遇到的各種學生,但黃益中認為:「不乖才是我們要的學生。」他們會思考,甚至質疑現存體制,像是反課綱學生們,他認為:「叛逆是哲學的開始。」以知名的社會學家康德及韋伯為例,在當時都被視為是反叛者。「思辨是一切的基礎,以既有的資訊跟事實作思辯。」黃益中提到,人與人之間不會有意見完全相符的情況,是需要作溝通達成共識,「數人頭代替獵人頭。」他說,民主可貴之處,在於說理而不是訴諸暴力,這是思辯的價值。

IMG_0186

寫了第二本書,黃益中希望透過實體書本打破同溫層。圖/余雅琳攝。

寫書突破同溫層 思辨怎麼做?

除了上課,要發揚這些想法需要突破同溫層,從出書、寫專欄、上節目或是參與輔選等方式,黃益中都嘗試過,演講及寫專欄容易停留在同溫層,「寫書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出書能觸及較多非同溫層的人,而書籍在閱畢後可傳給他人,是突破同溫層最好的方法。

 

黃益中也強調,人們不該過度依賴網路媒體,否則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用自己既定的框架評判他人,會容不下異己,應該走出同溫層理解各種聲音,才能與非同溫層的人溝通、討論。「我很討厭護家盟,這全世界都知道,可是我最常看的消息是護家盟的消息。」黃益中提到,平時關注護家盟像是情報蒐集,看他們的脈絡、思想及行為,拆解他們的言論作出反制。課堂上,黃益中亦會提供議題正反面,讓學生試著用自身經驗作出判斷。

 

同溫層到底有多少?黃益中從上一次立委選舉分析,全台不到10%,他強調,若非經歷過洪仲丘事件及太陽花學運等社會運動,比例一定更少。2015年,黃益中投入立委選舉,輔選時代力量邱顯智及社民黨呂欣潔,過程中不免遇到挫折,其中最讓黃益中難以忍受之處,在於網路攻擊言論。

 

「網友很奇怪,對這些小黨很嚴格檢視,照三餐看你。」黃益中坦言,同溫層比例已經很少,仍受到內部人的攻擊,輔選以來看見有志改革的人傷痕累累,他認為,當好人被講得一文不值,這些好人心灰意冷後就再也不會出來。黃益中肯定網路開放,它帶來言論自由及發言權,但不該濫用言論自由傷害他人,當攻擊文化開始發酵、罵人不用錢的時候,只會把更多人罵走,「當那個界線被突破了,我就不玩了。」黃益中表示,現在仍在觀察這一現象,呼籲他人以同理心多替有志改革者想一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