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期】教官為何存在?為何要退出? 當「威權」留在教學生「民主」的校園
【記者周景怡、馮雯、葉浩霖/報導】教育部預計「2021年使教官全面退出高中校園,大學教官則遇缺不補」而這些「教官」其實在國民政府遷台不久,就存在於校園;另外,學生營隊中「值星官」的角色,也從救國團時期留到現在。教官、值星為何存在於校園與營隊?他們所象徵的「威權」又為何與「教育」產生衝突?
「教官」為何存在校園?
教官制度的設立可追溯自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 1928年教官進入校園實施軍訓教育。之後一度減少教官設置,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在1951年恢復軍訓教育,教官重返校園。教官在戒嚴時期,除了負責軍訓教育、學生品性管理外,還負責思想政治教育、推展國民黨黨務。解嚴後,教官慢慢轉型,除了原本負責的軍訓教育大幅減少意識型態成份外,也開始擔起生活輔導、校園安全、急難救助等角色。
工教108蔡承憲。圖/蔡承憲提供。
「值星」為何存在營隊?
而救國團歷史與威權息息相關,青年自強活動中值星官具強制性,不容反抗。1950年代成立的救國團,全名為中國青年救國團,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當時是為了配合中日戰爭時的統一領導,到了1952年雜誌《自由青年》中認為青年需要透過統一有力的組織來團結,於是救國團應用而生。
在〈來談談「值星官」文化:為什麼臺灣的學生營隊裡存在這種軍人威權角色?〉一文中提及,救國團成立目的之一即是達成軍事訓練,值星官所代表的軍事化象徵、維持團體秩序的功能性也同時從軍隊被帶至了營隊之中。至今雖然救國團不再盛行,但值星官的管理角色仍留存在多數營隊中。
軍事化管理學生 與教育理念矛盾
然而,值星及教官制度皆以軍隊訓練方式管教學生,以輔導之名行管理之實。公領系系主任林佳範表示,校園中的教官是早期政治體制所留下,目的在於嚴密監控學生的舉動;而救國團營隊中值星,看似凝聚團體向心力,實質為管理秩序,掌握學生的行蹤與言論。威權進入校園也反映在學生制服上,林佳範提及「早期高中學生身著的卡其色制服,就是源自於軍警制服。」嚴密管控校園、軍事化管理校園,都是為了要求學生服從。
林佳範認為,現今多數校園仍未解嚴,應賦予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選擇並承擔責任,拋開嚴密監控的軍事化管理;而他也以公領系老師的營隊為例,早已沒有值星官存在。林佳範總結,「民主教育應將學習責任放在學生身上,把學生當成獨立個體看待,利用多元教育,由學生選擇所學,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威權「很酷」 但未解問題根本
曾參與同心服務隊、物理碩二的鄧余平說,小學參加傳統救國團營隊,當下覺得值星官很酷,因為平時生活沒有人以威權方式下達指令。但鄧余平補述,若為秩序,選擇值星這一權威角色來教導孩子,在教育層面上並不適當,他說:「這樣只是去壓抑孩子,卻沒有從根本解決孩子不遵守秩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