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會議】翻轉校歌、校園空間、中正堂改名、資訊公開
【記者余雅琳、楊詠崴、葉浩霖/報導】第118次校務會議,今日(5/24)上午九點舉行,8項報告案及22項提案討論,整場會議歷時三小時多,其中師大學生會提請兩項提案,分別為公館中正堂更改館稱,以及訂定校務會議旁聽規範,並公布校務會議全程錄音、錄影。
頂大計畫結束 學分學程經費遭砍!
2016年上半年校務會議通過,正式成立大學系統,其中「選課」事宜,最與學生密切相關。學生代表黃芷儀提問,三校選課紙本加簽、Moodle平台帳號整合等進程,教務長陳昭珍回應,5月初已向同仁討論後,未來會進行細節規劃,期望在下學年開學前能完成。
會議中,社工所所長潘淑滿提到,自這學期開始,由於頂大計畫結束,學分學程補助經費全遭刪除,她表示,補助雖不多,但確實需要這一經費,目前學校發展正朝向跨領域學習,成立一個系所有許多經費、人力考量,學分學程相較容易,希望校方多作考量。
主席張國恩回應,可盡量從各方籌措經費,並以作條件式補助,比如依據該學分學程是否為跨領域,或為系所開設。但他也表示,若後頂大「深根計畫」有通過,經費問題自然沒問題。
餐廳當道 書局何在?
校園空間如何被使用?上週師大人文學社發起快閃行動,並在聲明稿指出「校園空間商品化」之爭議,學生代表於會議中對「校園書局」提出疑義,陳炳權表示,店內僅有一排繪本區,怎能稱作書店。
餐廳貳樓原先店家。圖/師大青年社。
總務長許和捷回應,出版業因景氣問題,難以承攬書局業務,因此多次流標,最後選擇以餐廳及書店的綜合型廠商。但許和捷也提到,會再向業者反映書本比例,另外考量空間使用問題,未來有意收回業者旁邊空間,但牽涉解約程序,須有一定討論及時間。
「人文學社聲明不實。」許和捷也針對人文學社行動進行回應。然而,陳炳權表示,該社團行動及聲明,皆是對於校園空間使用現象作出回應,他也提到,校內物價高,學生難以餐餐負擔2、300餐點,加上地餐飲食品質,學生也不願意下樓購買。
目前進駐之店家。圖/師大青年社。
許和捷指出,校園內店家餐點價位分布,地餐位在40至50塊、樂智樓約60至80塊、綜合大樓約100塊左右,認為校內仍有平價餐點供學生選擇,他也表示,總務處已緊盯地餐餐飲品質整整一年,改善幅度希望學生代表能實際看地餐使用狀況。
此外,許和捷提到,校內較高價格餐廳進駐,較為提供校內師長及外賓,方便餐敘或較優質餐飲選擇。學生代表漳玨賢會後表示,校方當初標案為「校園書局」,但最終卻以「餐廳」通過、進駐,原則上早已違反用意,本該與業者解約,正確活用校園空間。
緩議?否決? 校歌翻轉待何時?
去年5月校務會議中,師大學生會與其他學生代表,共同提出「新校歌委員會」,希望能將歌詞中「重歸祖國樂融融」,與當代不符之內容作修改,也曾於校務會議前的師大音樂節開幕式,進行舉牌行動。
然而,會議中各師長代表提出不同意見,最終由主席張國恩決議為「緩議」,改行成立「校歌推廣委員會」,交付學務處籌擬、落實校歌推廣工作。時隔一年後,歌詞微調討論,在行政主管會議中,因第116次校務會議進行「緩議」,而不再進行討論。「緩議定義是什麼?」陳炳權認為,緩議應是這一討論沒共識,等待下次再討論。主任秘書林安邦回應,緩議為這一情況、時候,不宜提出這一案子,等情事變更之後,再提出來做討論。
快閃亂入音樂節開幕式,學生舉牌籲翻轉校歌。圖/師大青年社。
高翔煜也提問,該案為什麼不能重提,時機點要等到什麼時候?張國恩表示,當初改以「校歌推廣委員會」是出於好意,也考量大多學生不知道校歌,希望籌組委員會作推廣,但當時針對歌詞微調,早已做出緩議。有教師委員建議,可從民間、學生推廣校歌,發展新師大之歌後慢慢推廣,等情勢改變後再作討論,認為「校歌是時代產物」,但也建議若緩議等於否決應明確說明,勿有模糊地帶。
學生代表黃宇禎也提及政大校歌案例,她說明目前政大有成立「政治大學檢討現行校歌廣徵意見專區」,其中亦對具爭議歌詞提出不少意見,「政大都可以,為什麼師大還要等?」張國恩回應,政大裡有某個黨,校方不便作討論。
期望改名公館中正堂名稱,與學生有更緊密連結。圖/余雅琳攝。
中正堂改名提案 竟談公館空間規劃?
學生代表黃芷儀說明,中正堂作為學生系隊及啦啦練習場地,甚至辦理各式比賽、活動,中正堂使用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值得一個更適合的名稱,深化學生與校園空間的關係。英語系教授黃涵榆肯定此提案,從命名美學、社區營造或是校園空間的品名字是符號、價值的具現,應將生活與藝術融入作調整。
校長張國恩回應,中正堂改名不應碰觸到政治因素,不須順應當前執政政府作為,肯定改名的精神,但時機點需要再做考量,否則恐引外界質疑學校配合政府作處理,而未實踐大學自治。
校務會議前,師大學生會發起連署行動,有500多人連署。圖/余雅琳攝。
現場理學院各代表也提到,因公館部分重要大樓使用年限將近,加上中正堂實際使用未有實在效用,目前正在規劃公館空間改造,因此未來中正堂也可能順應走入歷史。管理學院院長印永翔認為,公館中正堂牽涉利害關係人,改名會影響特定關係人,像是中正堂內的木地板,是稀有木質。他肯定學生代表感性訴求,但涉及層面不只在校學生。
會後,漳玨賢表示,學生提案未談及政治因素,校方卻硬是拉回政治操弄,他反提問,目前校長遴選委員會代表,多是國民黨黨員,難道就無政治意味?
資訊公開未果 決議不通!
公共會議資訊公開、透明,從立法院到部分大學會校務議,皆有相關執行案例,此次學生代表期望校方主動公開校務會議內容,保障師生、大眾知的權利,包括全程錄影或錄音,以及將列席規範明定於會議規則中。
學生代表潘彥維說明,校務會議紀錄上,只記載最終結論,無法呈現過程中豐富的討論。此外,雖然目前校務會議有全程錄音,卻以防弊為主,資訊並沒有主動公開,以清大為例,任何人皆能下載會議錄音,可作參考。張國恩回應,清大及成大有相關案例,但其他學校並無此一規範,不一定要採行這一作法。
校務會議資訊公開提議,未通過。圖/余雅琳攝。
潘彥維補充,部分學校未採行此一作法,是透過學校及學生共同訂定,而以清大、成大為例,是提供資訊公開的可行性。張國恩也擔憂,會議資訊公開,恐有意人士會斷章取義、抹黑代表發言,甚至形成言論霸凌。但現場有教授回應,公開資訊,是保護發言的最好方式,同時也能讓各單位同仁,檢視代表在會議中的參與及發言。
「除了更公開,沒有別的選擇。」黃涵榆表示,保護老師發言權及人身安全,公開資訊更能達到保護效果,他認為,現場代表都是秉持良知及專業作出發言,甚至從私人立場來看,「可以加碼現場直播」,也為現在公民論壇常用方式。地理系主任蘇淑涓也肯定學生代表提案,認為這是學習校園民主教育的機會,值得現場代表共同思考。
最終,此項提案以紙本投票方式進行決議,同意票27張、不同意票36張,以不通過否決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