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週】服務學習大哉問 師生對話促進制度改善
【記者梁凱渝/報導】2017師青週「讓對話發聲」沙龍活動第二場於3月7日在亞熱帶小露台展開,邀請全人教育中心主任劉若蘭及同仁與學生探討服務學習制度,以問題討論形式進行對話,分成服務學習一、服務學習二及反思引導員三大焦點。
全人教育中心主任劉若蘭參與沙龍活動,共同討論服務學習制度。圖/黃國駿攝
盼學系、社團合作辦理 服務學習講座更趨全面
服務學習一及服務學習二設為師大的畢業門檻之一,其中服務學習一以至少聽三場指定講座、撰寫心得為評定標準,但有部分學生質疑,每學期服學一講座供不應求。劉若蘭針對此狀況表示,講座安排上,新生在伯樂大學堂至少都有參與一次講座,在每學期中也會安排3至4場講座,一次可容納300人次,演講者除了有具社會關懷的實踐人,也包括社會企業,開闢多元主題以擴大視野。此外,劉若蘭鼓勵社團、學會能擴充更多的合作機會,像是上學期(105-1),全人教育中心曾與師大人文電影節合作2場映後座談會。
校內活動「人文電影節」講座首映場曾結合服務學習一。圖/截自師大青年粉絲專頁
與談期間,有同學提問「校外服務性講座,有沒有可能納入服務學習一?」全人教育中心管理師李育齊解釋,校外講座品質無法掌握、問卷作業不易、缺乏審核標準,可能產生公平性爭議,但同學可利用學生數位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登錄「非學校認證」紀錄執行個人認證,若有值得推薦的校外講者也可直接推薦全人教育中心。
心得撰寫的內容作為評定方式,但部分學生常在此卡關,劉若蘭表示,目前有考慮製作「學習指引手冊」作為學生撰寫心得的方向,以避免無處著墨,失去課後反思的意義,盼引導學生透過演講者的分享結合自己的經驗來發揮;有鑑於忘記繳交心得的學生,劉若蘭表示,之後將考慮寄送電子郵件提醒繳交。
充足準備符合當地需求 服務學習二強調態度之能
另外,服務學習二要保有品質,劉若蘭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好充足的準備、知道能力所及、了解對方需求、收集被服務方的狀況,以確定服務需要達到的目的,在準備的過程中,溝通聯繫是必須的,雙方達到共識,做到協同、合作、瞭解。針對營隊的形式可能造成的流弊,劉若蘭也分享自身帶領公領系民訪隊的經驗,強調反思落實的重要,要求參與者互相分享心得,從而得出更多元的思考。
學校裡有許多服務營隊開辦服務學習二(圖為示意圖)。圖/山地服務隊提供
另外,反思的必要突顯反思引導員的定位,這個倚靠經驗、個人特質的角色,通常左右服務學習的反思品質,僅靠幾次培訓課程與開課說明會能否增進反思引導員知能,引起參與同學的質疑。
劉若蘭坦言,培訓課程不一定能讓引導員真正了解操作方法,因此全人教育中心目前邀請專家編纂「反思引導手冊」,包括說話技巧、方法及使用器材,涵蓋多方的操作方法正在收集,有望提供合宜的引導方向。另外,反思引導員在參與精進課程後,也將給予認證,視為專業的反思引導員。
宣導勞力型課程轉型 鼓勵開課形式多元性
現場學生提出服務學習二「假學習真勞動」的現象,包括部分學系及圖書館,都以勞動付處作為服務學習二課程,劉若蘭也回應,即使是勞力的付出,若服務者在過程中觀察、反思甚至發現問題,這都是學習的一環,但還是期待勞力取向的服務能輔導轉型,若能與結合所學,設計不同的課程,都會使課程更有意義。
現場同學反應熱烈,對服務學習制度提出許多建議。圖/黃國駿攝
劉若蘭表示,全人教育中心將在4月份於綜301成立銀齡樂活據點,與社會局合作,以陪伴高齡者為服務內容,將提供給欲申請為課程的學系,與其在系所從事勞力,「其實可以讓學生出去作服務學習」,劉若蘭期待,提供不同學系更多服務資源,甚至是收集社區需求,讓學習規劃,達成基本勞動的轉型。
現場同學也發表獎勵制度的建議,希望全人教育中心可實施獎勵辦法鼓勵有志於成立新型課程的學生,劉若蘭也回應,學生的回饋都是不錯的建議,會納入內部的討論,希望讓服務學習的課程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