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人物

【人物專訪】從服務反思認識自我 自服務汙染體察不足

 

【記者梁凱渝/報導】「服務」「學習」究竟強調兩者其一抑或二者並重?你是否真正瞭解反思四階段「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真正的核心意義?「服務汙染」這個時有耳聞或是真實經歷的潛在危機,如何在服務進行的過程中小心謹慎的防範呢?窺探你所不了解的服務層次,聽聽全人教育中心以及同心服務隊、基層服務文化社的看法吧!

 

服務學習四階段  重課後自我學習

同心服務隊

注重服務前的準備以及反思階段以降低服務汙染的發生。圖/同心服務隊提供

全人教育中心管理師李育齊說明,服務學習課程最重視的是服務的四個進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的落實,雖然偏於制式化,但各期不同的重點是全人教育中心要求的學習歷程,而反思是最重要的階段,也是服務學習與一般社團服務最大的差別:服務學習的課程強調服務後的自我學習,而反思就是服務學習的靈魂。

李育齊補充,全人教育中心於104學年度將原先的TA制度改為反思引導員方案,就是為突顯反思的重要性,期待藉此帶出不同的反思,李育齊認為,反思若成效良好,對服務者及被服務者都是有幫助的。全人教育中心行政幹事劉則侖提及,目前也正規畫反思引導手冊,為反思引導員建立概念,期待日後引導手冊不只能讓反思引導員使用,也可提供給其他學生參考。

 

服務反思多元發展  力求準備降低誤解

服務學習二每年定期舉辦成果發表,要求學生展示服務成果並提供全人教育中心審核的管道,根據學生的呈現,李育齊坦言,還是有學生誤解四進程的內涵,他強調,反思跟檢討是不同的,檢討是針對每日活動的表現提出改進,但反思的精華在於個人的學習;另外,慶賀非等於慶功宴,其旨是期待服務者能與被服務者共同成長,並將過程與人分享。

為避免誤解的產生,李育齊說明,反思引導員必須參加服務學習二的開課說明會,同時還有相關培訓課程及課後回饋表、成果報告書等審核項目,培訓是為要加強其相關知能與技能,反思引導員必須在課程中培養學生服務學習的精神。行政專員林德煌表示,服務學習二是教學法,可具多元形式,除了社團營隊、學會活動,也包含勞力導向的服務學習,而這些服務都需要引導員帶領反思,若缺乏好的引導,服務可能就侷限於勞力層次。

 

服務過程一體兩面  如何避免服務汙染

反思引導員培訓 1

透過反思培訓引導多元反思。圖/全人教育中心提供

李育齊表示,面對服務汙染的問題,最大的因素在於不知社區需求,從事服務的學生必須先了對方的需要,另外是否準備充足也是服務學習很重要的態度,否則可能都會汙染對方對於學生甚至是學校的形象,或是造成當地的麻煩。

同心服務隊社長公領107陳筱茵說,社團學姊曾告訴他們,服務一定會有汙染,重點是如何把它降到最低,畢竟不管是做服務的人或被服務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有經驗處理說再見這件事,「我們沒辦法在打開小孩的心後,又再確實把它關起來,可是我們盡力把它關好」, 正因不能確保每一年都會再來服務,只要明年不來,對孩子們都可能是種汙染,無論定點服務多久,都有必須說再見的時刻,所以同心服務隊在每年的營隊活動開始前會確認所有參與的志工都認識可能的服務汙染以及如何去防治,例如與孩子「約法三章」:不留聯絡資料、避免輕易給予承諾、注意身體界線。

基層服務文化社社長國文107李宗燁認為,服務汙染是需要自覺的,曾聽聞學長姊提過曾有孩子為了保持聯繫,開始大量使用電子產品的案例,因難以預期服務帶來的影響,連課程內容都有可能造成服務汙染,所以只能靠團隊互相提醒,盡量正向發展,把汙染降到最低。百六寒假育樂營總籌公領108呂承羲說,只要在寫課程、培訓當下,保持戰戰兢兢且嚴肅的態度面對,即使成效不一定如預期,但至少做好最基本的身教與言教。基層服務文化社副社長陳信融說明,除了價值觀及活動的內部影響,外在應對的部分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基本的儀態,對學校師長應盡的禮貌、環境的整潔等,「走的時候比來的時候乾淨」,都能讓團隊留給對方好的印象。

 

行動中得到回饋  服務準備做充足

反思引導員培訓 3

透過教具輔助增加反思課程的多元性。圖/全人教育中心提供

李育齊也重申服務型營隊須注意的服務問題,包括服務汙染以及服務倫理。他解釋,服務汙染的意思為服務地區造成汙染或是服務無效,若要有效預防必須回歸到服務前的準備。而服務倫理問題的產生歸咎於準備期間疏於建構好的觀念,李育齊提醒,準備期必須關注倫理方面的處理,因為服務的目的就是雙贏的概念,是「with」而非「for」,學生首要了解對方所需,然後從做中學。服務學習提供教室外的另一種學習方式,由各種學習法去體會適合自己的學習型態,同時讓自己學到更多東西,在這個過程裡足以接觸及參與社會,因此每個人都有從中選擇如何做的權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