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苗返服一家親 夢想、教育、同鄉情
竹苗返服一家親 夢想、教育、同鄉情
【記者王凱弘/報導】
台灣近年來家庭結構變遷迅速,多元的家庭結構當今受到社會重視,竹苗會寒期返服團隊此次即將服務對象設定為單親、隔代、寄養、新住民、原住民家庭等社會關注重點在苗栗苑裡國小舉辦為期4天的育樂營隊,本篇訪問了總籌歷史108張家偉針對活動營期及返服議題深入討論。
服務對象怎麼選? 張家偉:「工作空間、社會關懷議題」
去年已經參與反服的張家偉表示因為「感受到我們真的來自同一個地方」,使他激起擔任總籌的熱情。圖/張家偉提供。
營期服務對象為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童,張家偉說:「他們多半來自特殊家庭,如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或者是寄養家庭」。他認為偏鄉學童缺少的不一定是硬體設備上的不足、課業上的城鄉落差,比起帶給偏鄉學童課業上的協助,竹苗返鄉服務隊更著重在情感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夠建立他們內在的道德觀念與社會包容,營隊的目標是「希望他們能了解自己渺小的夢也是有實現的價值,能將眼光放遠,在未來成為一個具有世界觀的人」張家偉表示。
另外營隊的工作空間也是選擇服務對象的重要考量點,「苗栗縣苑裡國小因為學校設備充足且能容納所有工人,隔壁就是廟宇也能提供我們盥洗設備和炊具」張家偉說,這次下鄉的人共有49位,人員包含竹苗會的大一大二。
組織與籌備 艱辛四個月
返服成員從一開始的熱情滿滿,漸漸的消磨殆盡、進入撞牆期,最後營期結束說不出口的感動。圖/張家偉提供。
「從十月中旬開始到隔年一月底,快四個月的籌備期加正式營期,中間又有兩次的全體工人會議及大大小小的股長會……」,他表示這些都會對服務人員造成無形的壓力,他強調「如何面對及處理壓力是我們必須去學習的一件事。」
竹苗返服團隊組織劃分為總籌股、活動股、課程股、美輔股、總器股、生活股,總籌負責籌辦營隊、聯絡學校、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務;活動股負責整個營隊的包裝設計、活動設計及展現;課程股則負責設計課程;美輔負責美工、帶小朋友及晨間活動設計;總器負責拉贊及器材事務;生活股負責點心課程及每日三餐事務。
他說:「竹苗返鄉服務隊的特色在於我們保守著一個核心觀念:「心中要有別人」,他表示相信在自己很辛苦的同時,一定有人比自己更加辛苦,所以絕不能半途而廢,同時也能提醒自己要多關心身旁的夥伴,因為竹苗返鄉服務隊是一個「一生只有一次的團隊」。
營隊期間 教育至上
竹苗會返服實作課程,利用生活周遭物品製作精美作品。圖/張家偉提供。
「在陪伴他們短短的那幾天裡,我們教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面對未來任何挑戰都能克服;教導如何待人處事,把禮貌不知不覺中內化在身體裡」他說,他表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他們也有做夢的能力。
多元的主題與分工是竹苗會的返服的重要元素。圖/張家偉提供。
「不同於一般學校裡老師講課的模式,我們以戲劇融合課程內容,帶給他們課本裡看不見的知識」,他表示課程方面有勞作課,用唾手可得的材料就能做出扭蛋機、燈籠;以及植物、動物、天氣課、以肢體開發為目的的表演課、將世界各地濃縮一地的園遊會課程等。他強調:「設計如此多課程就是為了挖掘他們隱藏的興趣或才能,讓他們知道學習不只限於課本上而已。」
他提到除了豐富趣味的課程活動,早晨的晨間活動也是這次服務的一大重點,透過繪本故事告訴學童「誠實」、「忍耐」、「讚美」、「謙遜」等品德教育之重要性。
服務學習 服務?還是學習?
「學習服務他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接受別人的服務,唯有能施與受才是真正明白服務學習的真諦」,張家偉認為學校開設服務學習二的課程的畢業門檻能「讓世界多一分美好」以及「讓彼此學會更多體諒」,他說:「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心中要有別人」,學習體諒別人,很重要」,他表示學校開設服務學習二課程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服務」並非出於某種利益或目的去協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