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文電影節】閉幕場《十年》 預見香港未來
【記者林泓宇、呂景康/報導】為期一個多月的第一屆師大人文電影節,隨著29日晚間閉幕場《十年》的播映下圓滿落幕。本次映後座談會邀請東亞系的鄭怡庭以及國文系教授石曉楓擔任與談人,分享對本部影片的心得以及回應台下觀眾的提問。
以五部虛構短片組合而成的電影《十年》,預言香港十年後面臨的各種困境並且奪得2016年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短片分別為導演郭臻的《浮瓜》、黃飛鵬的《冬蟬》、歐文傑的《方言》、周冠威的《自焚者》,以及伍嘉良的《本地蛋》。在五段故事中,他們呈現出來的未來香港,將面臨語言與文物歷史不斷流失的困境、抗議者被捕入獄、社會上出現自焚者等。(摘自師大人文電影節粉專)
「語言被消滅,你對本地的認同就會消失了。」
談到歐文傑執導的《方言》,鄭怡庭教授表示,這部作品可以清晰看見國家是如何有系統地透過教育政策去逐漸消滅香港當地的語言,「語言被消滅,你對本地的認同就會消失了。」鄭怡庭接著更進一步反思台灣早期講台語會被罰錢的時期,其實和《方言》裡,中國對香港的教育政策,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若從更大的脈絡去看,甚至可以看見當今的全球化是如何透過「英語」改變台灣的文化。「是不是英文不好,你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你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好的工作?」
鄭怡庭藉《方言》進一步反思台灣早期講台語會被罰錢的時期。圖/人文電影節提供。
較被時間侷限 電影意旨與拍攝手法顯豁
較常觀賞藝術性電影的石曉楓則表示,由不同導演拍攝的短片所組合而成的電影其實屢見不鮮,比方說《光陰的故事》、《巴黎我愛你》、《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和《十加十》等。然而相較之下,《十年》在拍攝手法上則較為粗糙,如《方言》和《本地蛋》的意旨顯豁。她認為應該要反思,一個導演如果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該怎麼取捨拍攝的議題以及內容?
電影的藝術該不該涉入政治?
提到關於電影藝術和政治的關聯性,石曉楓教授表示,起初,有些導演認為藝術應該要盡量和政治疏離,而選擇將藝術和政治分開來,然而後來逐漸認為,二者本應結合而難以強行分開。她分享了一位導演曾說過的話:「如果一位電影導演刻意避開政治或完全不談政治,他拍出來的電影,才是最政治的電影。」而鄭怡庭教授則表示,不認可《十年》得獎資格的人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受政治干涉的電影,然而事實上,中國政府其實早已將政治深入香港的每一個角落並干涉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本次映後座談會邀請東亞系的鄭怡庭以及國文系教授石曉楓擔任與談人,分享對本部影片的心得以及回應台下觀眾的提問。圖/人文電影節提供。
為期一個多月的第一屆師大人文電影節,隨著閉幕場《十年》的播映下圓滿落幕。圖/人文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