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期】宣洩與平衡的美感 戲劇治療成專業
【記者鄭廷暉、黃郁詞/報導】戲劇治療最早記載於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悲劇為動作一之模擬……時而引發哀憐與恐懼之情緒,從而使這種情緒得到發散。」亞里斯多德說明,戲劇可使人的劣質情緒釋放而得到快樂,進而達到精神淨化目的,這種矯治的作用被稱為「悲劇的淨化」,戲劇自古以來,一直都有著療癒的功能。
劇場應用治療 表達自我、修復身心
將戲劇方法做有計畫的應用,協助個人產生認知,修復身心,適應團體生活,便是矯正治療方法的應用。將戲劇治療專業引入國內的臺藝大戲劇系張曉華教授,所撰《面具戲劇的「美癒」之旅》一文中寫道,「戲劇治療可讓參與者藉由角色的模仿、認同、投射、移情與角色扮演,再表徵化、距離化與自發性的表達,呈現美感距離,達到宣洩與平衡的美感效果。」
戲劇,充滿變化、新奇,卻也能悄悄碰觸你內心某個點。圖/取自Pexels
戲劇治療三大步驟:暖身、動作、完結式
張曉華分享在八里教養院執行過的「面具戲劇美癒」團體治療。暖身階段,成員們先自取外號拉開自己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作團體認識,相互致上祝福、感言,拉近關係,加強期待,再經由面具製作,引導成員轉移情感到面具與接下來的演出上,接著透過面具戲劇,投射出內心的情感與思維,釋放深層自我,彼此傾聽。最後離開角色,成員檢視角色特色,反省自我,更客觀地了解角色與生活的連結,整合因果,重新建立與自我、他人的美感距離。
不健全體制,讓台灣藝術治療專業如同黑白進行,彩色未來將如何。圖/取自Pexels
國內體制不健全 藝術治療專業受阻
國內想接觸戲劇治療的人,大多可經由社福單位轉介到社福機構,少數醫院,例如台中的維新醫院等,願意嘗試藝術治療,但個案數量不多。張曉華也嘆道,臺灣在戲劇治療上的發展,遠遠不及英美兩國,無論是2010年通過的「心理師法」或2009年通過的「醫師法」,都未對戲劇治療等其他藝術相關治療領域加以註明或規範,使得專業者在臺灣無法取得合法證照。治療師多只能在社福單位發展,醫療單位也常因個案引起醫療糾紛而被迫停止,大眾進而對藝術治療趨於保守態度。
「在臺灣心理諮商師一鐘點大約有3000元左右,治療師大概只有500到800元,還要被醫院抽成。」除此之外,低薪也是戲劇治療師在臺灣難以發展、推廣戲劇治療的原因之一。
儘管受不健全體制阻礙,張曉華仍期許國內建立合法證照制度,給予藝術治療師們應有地位,也期望更多人能夠理解、認同這個職業,或有更多學術研究,讓大眾能夠接受,促使更多人願意在這個專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