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29期】讓音樂與情緒對話 最入門的心理治療

【記者李瑞庭、游涵茹/報導】人人都喜歡音樂,從人聲到鋼琴、吉他,只要是能發出聲音的,都可以算是音樂治療的一種。音樂治療師林歆敏說,音樂治療算是最入門的治療,能改善心理問題、生理問題,透過音樂治療,能建立自信心,也助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

「音樂能治癒人心」,似乎沒有明確的科學根據,但近期興起的音樂治療,卻印證了這句話。

音樂治療1

用音樂治療人心,內心的不足用音符填滿。圖/取自Pexels

年齡不是問題 愛音樂沒有距離

音樂治療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從媽媽孕期的胎教、早產兒的音樂治療、特殊兒童早期教育,成年人憂鬱症、學習障礙,老年人的失智症、帕金森症、阿茲海默症,到臨終的安寧關懷,都能接受音樂治療。

林歆敏提到,一般新生兒的心跳比成人快許多,而早產兒的心跳頻率會更高,研究發現音樂治療有助於降低早產兒的心跳頻率,通常會在保溫箱中撥放媽媽的聲音,讓寶寶感覺仍在媽媽肚子裡,或是讓寶寶躺在媽媽懷裡,播放輕柔音樂,有助於穩定嬰兒心跳及血液中的含氧量。

音樂治療3

愛音樂不設限,擁抱美妙音符,使生活更不一樣。圖/取自Pexels

以音樂找回信心 適應社會生活

音樂治療雖然僅是入門治療,需搭配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其他治療,但卻能一日一日的看到受治療者的改變與進步。音樂是能表達情緒的一種語言,簡單的鼓、直笛,甚至是以唱歌的方式,就極易傳達,自閉症兒童以及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不擅於表達自己,但藉由音樂作為媒介,能讓他們找到傳達內心想法與情緒的出口,日復一日的練習與進步,能使他們慢慢找回對生活的信心,勇敢踏出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去與生活對話。

音樂治療2。 Sander Smeekes

聆聽、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妙。圖/取自Pexels

林歆敏提及,目前國內健保包含心理、物理、語言、職能治療,音樂治療尚未納入國內健保制度當中,因此是需要自行負擔費用,然而健保體制內的資源有限,許多無法及時接受早療的兒童家長,便會選擇音樂治療。

而在台灣也沒有取得音樂治療師執照的管道,想成為音樂治療師是需要從國外取得學位,林歆敏坦言,台灣雖有一些培訓,但制度層面仍不夠重視這一塊專業,距離國內發執照,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仍然期許將來國內可以發展出自己的音樂治療系所,並能夠培養音樂治療的人才,讓台灣的學生不用非得要到國外才能學到音樂治療的專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