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移工心聲 One-Forty提供協助與理解
【記者周景怡、廖婉婷/報導】外籍勞工從事許多勞力工作,已經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我們很少深入認識他們、用心傾聽他們離鄉背井的原因與需求。
印尼籍的Yani,父親長時間為她存大學學費,卻在父親意外過世後,學費成為喪葬費。家中失去經濟來源,Yani無法讀大學,在印尼也難以找到工作。她一直記得父親對她讀大學的期望,加上經濟需要而來台工作,並讀台灣的空中大學,想回去印尼開店,擁有穩定的收入,但卻因為在台灣沒有累積到專業技能而感到困擾。
2015年,台灣非營利組織「One-Forty」成立,旨在協助移工獲得學習管道,並提供文化交流機會。One-Forty創辦人吳致寧表示,自己原先對外籍勞工了解不多,是在離開第一份工作後的空檔期,在教移工中文的組織,第一次與移工接觸,聽到印尼勞工Yani的故事而深受感動,便和陳凱翔創立移工組織,盡己之力幫助印尼人。吳致寧與移工長時間接觸後,發現更多他們的需求。他知道移工在台灣學習不到技能的困境,導致回國後無法脫貧,因此提供如基本商業知識或是實用語言,成為他們的第二技能,作為協助。
另外一位創辦人陳凱翔分享,「第一次接觸外籍勞工議題,是大學時從《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而大學畢業去菲律賓一段時間,和那裏的人有了一段連結;回台工作一段時間後,主動爭取教導移工中文的工作,跟他們有越多的互動,就發現他們有許多的需求。」
創辦人吳致寧跟著 Yani 回家,並去印尼採集20個移工的故事。圖/ One-Forty提供
One-Forty 的命名由來是,2015年在台灣,平均每 40 人就有 1 位東南亞移工。One-Forty幫助移工傾聽自己的聲音、相信自己能成為發動改變的力量,也籌劃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從移工的角度,減低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的隔閡,進而有機會了解、包容與同理彼此。 One-Forty去年7月開始籌備,12月正式成立,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像是擴點到台北以外的城市。
One-Forty從教育層面為移工付出,在星期一到六移工下班後與週日提供學習環境,「移工人生學校」就是教育方面的計畫之一。而「東南亞星期天」,則是東南亞移工與台灣人的文化互動。來參與的台灣人目前多為大學到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有人是為了認識異國的文化或食物前來,也有人是想聽他們的故事。在這裡,台灣人和東南亞移工不是主雇關係,而是相互交流的朋友。
星期天的北車,例行的 One-Forty 活動。圖/ One-Forty提供
One-Forty Playground 落幕。圖/ One-Forty提供
因年輕族群人數多,同時對移工接受度較高,創辦人希望從年輕世代開始改變,盼望吸引更多人,促成多元文化間的包容與互動。台灣人對東南亞移工的印象多為負面,創辦人認為,我們喜歡西方國家的文化,「但東南亞移工是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他們支持台灣基層勞動力,「其實移工出國,就跟我們出國工作一樣,我們希望我們在國外接受到什麼樣子的待遇,我們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
One-Forty相信文字的力量,希望以說書人的角色,在網路上傳遞移工的故事,幫助他們發聲,同時翻轉社會大眾對非營利組織(NGO)看社會大眾募款的想像,仰賴說大家喜歡的故事,自食其力。
One-Forty網站連結:http://one-fort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