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期】 張哲榕:互動、專業是教學的本質
【記者 吳心予、蔡沛儒/報導】「在當老師的時候,去想一想,是不是在二十世紀接受十九世紀的教育,然後把它複製給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教育學程教授張哲榕重視創新教學。張哲榕曾在松山工農擔任音樂老師,現任北一女中音樂老師,同時在師大教育學程開設「班級經營」課,他認為實務經驗在師資培育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互動、專業是教學的本質,而創新教學則須從制度著手。
張哲榕老師認為理論與實務應並重。圖/張哲榕提供
張哲榕認為,臺灣現行師培體制理論和實務對話太少,希望理論和實務可以對話達到並行;以德國和臺灣師培體制做比較,德國的師培實習和到學校修課時數各半,可見到實作教學上遇到的困難,增加學生在學校修課和老師的對話,並將遇到的問題加以解決,更能發現學生的需求、運用知識的分享去引導學生。
對於什麼樣的特質適合當老師,張哲榕直接引述「班級經營」的課堂討論,提到學生喜歡幽默的課堂講述、與學生互動等等,不過他也強調,身為教學者,「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解釋方式很重要,更須主動發掘學生需求。他談到現在網路上學習資源很多,但老師仍有無可取代的價值,尤其是學生互動、關懷學生,而面對學生程度與特質不同,則要因材施教。
談教學創新,張哲榕認為最根本的做法是改變制度,考試制度、教師甄選制度若能朝向更多元修改,自然而然就能提倡創新教學;不過,未能由上而下改變之時,他說明目前努力的方向,是在現行體制內,做到創新教學嘗試,例如,他在松山工農任教時,就讓學生將〈桃花源記〉改成rap,達到跨科目共融,也提升了學生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