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

【529期】罵名的背後 商業媒體記者的心聲

【記者吳玟萱、廖婉婷/報導】根據1111人力銀行曾進行的「記者辛酸指數調查」顯示,有84%的記者曾想轉行,有38%的記者不快樂;而分析其不想當記者的原因,主要是媒體生態變質、工時太長壓力太大、狗仔文化當道。在商業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記者在台灣社會普遍遭遇罵名,在這背後,商業媒體記者有哪些苦衷?新聞人的勞動處境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呢?

黃信維

現為蘋果日報政策與政治中心記者黃信維,也同為師大青年社指導老師。圖呂晏慈/攝

蘋果日報政策與政治中心記者黃信維說明,目前記者工作條件須改善的有兩部分:工時跟定位,他認為,平面媒體應有自己的深度和文字力量,不應以影音帶過新聞而忽視文字意涵,而影音媒體應要創造自己的影片特色。黃信維說,現代媒體追求快速即時,壓縮深度議題空間,商業媒體高層只要有讀者、能賺錢就好,因此記者需適應環境。

童鈴雅

每日早上在捷運站拿得爽報,目前於爽報編輯部工作的童鈴雅發表對於商業媒體的看法。圖童鈴雅/提供

爽報是壹傳媒旗下的免費報紙,目前已裁撤記者部,只留下編輯部,其工作內容是將蘋果日報所提供的新聞加以潤飾、精簡、選照片及下標題,再分別發行至紙本報紙以及網站粉絲團上,爽報編輯部編輯童鈴雅表示,由於編輯不是親自跑新聞,因此沒有立場改動,但有時候仍會懷疑該則新聞的價值,不知道究竟是消費性的新聞還是業配文。另外,商業媒體倚靠廣告收益營利,與廣告主相關的負面新聞就必須迴避,這也是工作上不得已之處。

另外,童鈴雅解釋,爽報官網上內容農場文佔了相當的比例,點擊率高就有廣告收入,耗時耗力的深度新聞反而沒有點擊率,內容農場化已經成為趨勢。童鈴雅認為,媒體素養已經轉變,目前社會大眾對媒體的認知還是很舊,使得現在的媒體與閱聽人的閱讀習慣成為惡性循環。

童鈴雅期許,爽報粉絲團或是官網都能夠以實用性的生活新聞為主,身為新聞網站應要求新聞品質,不能自降格調,把自己做得像是內容農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