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的鏡頭外 「公庫」紀錄社運真實貌
【記者王凱弘、黃郁詞 /報導】當今社會運動能在短時間內受到大眾矚目是歸於台灣媒體的蓬勃發展,然而因為現在台灣媒體結構使得民眾只習慣透過主流媒體得知第一手消息,「現在的資訊流通容易,每個人都是媒體,在記錄著事實,但這些資訊往往都被媒體財團淹沒」公庫資深記者楊鵑如說。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簡稱「公庫」,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副教授管中祥在2008年成立的一個國科會計畫,其成立宗旨是「藉由數位媒體方式保存台灣大小社運的真實面貌」。楊鵑如表示,這個國科會計畫的成立是受到1986年民間唯一的反對派媒體「綠色小組』的影響,2014年公庫轉型為獨立非營利媒體組織。
楊鵑如認為,公民行動的具體意義是一群人站出來,試著去對抗眼前不合理的事,而公庫正是扮演補足主流媒體不足、完整記錄這些社運活動的角色。
「公庫是社運媒體,可是我們不是社會運動者的媒體」楊鵑如強調,公庫記者在進行社運新聞追蹤前會先做好基本檢討工作,思考抗爭行動的意義、紀錄並讓大眾檢視社運參與者的行為,「我們客觀,但從不中立的去寫新聞,我們永遠記錄在弱勢的這一方」。
另外,楊鵑如特別提及,公庫與主流媒體的營運方式不同,是擁有「專職記者」與「特約記者」兩種追蹤社運消息的方向,且記者架構中不具備審稿制度,每個工作記者都是編輯,而每篇報導都採用CC授權的方式接受大眾檢視。
公庫的資金來源都是接受大眾的捐款,不進行營利,不跟主流媒體競爭,也不追求新聞的即時性,楊鵑如表示,因為那不符合公庫報導目的,但公庫會在各大學與民間不定期舉辦「公庫網友會」宣傳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