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期】社教系教授廖世璋:「文創應源於文化 勿讓創意扭曲文化」
【記者林庭宇、吳心予/報導】「文創最主要的原料是文化,也是產品的特色來源。」師大社教系教授廖世璋一語道破文創最核心的元素。具建築師背景,專精於文化產業、都市設計、建築設計、社區營造,目前開設文創課程的他提到,設計產品前要先了解文化。他指出台灣的文化底蘊豐富,但文化創意常無限上綱,使創意扭曲了文化,加上國內法令限制、文創園區設計過度刻意,及多數文創產物位於產業鏈末端利潤不足,皆是台灣文創當前的問題。
「不當的創意是文化的殺手」
廖世璋坦言,「文化」是文創的原料,小至藝術,大至日常生活,都屬於文化,因此文化面向很廣,不容易定義。而現在文創產業中,創意常無限上綱,文化逐漸消失。廖世璋說,「不當的創意是文化的殺手」,例如,將印有百步蛇的產品與原住民劃上等號,若未理解百步蛇在原住民文化中的深刻意涵,便流於片面符號使用。
應突破有限價值 結合創作與經理人才
廖世璋認為,台灣的文創產物多位於產業鏈下游,產品能量、產值、價值皆有限,應朝利潤高的原創設計著手,諸如文字為主的劇本小說可翻拍電影,進而創造周邊產業產值,視覺藝術元素能加在衣服、杯子、窗簾等實體產品上,增加商品附加價值。他談到,文創產業必須結合創作型與經理型人才,創作型人才負責藝術創作,而經理型則負責品牌行銷、資金等,兩種專長結合,才能健全發展。
參照國外文化入生活 台灣文創空間太刻意
相較於台灣的文創,廖世璋以巴黎為例,說明藝術在街道隨處可見、藝術就是生活的情景。他說明,台灣與多數亞洲國家較重視生產設計,將文創小物集合販售即為文創園區,是刻意且不自然的空間。對於我國的相關法令,廖世璋認為「文創產業發展法」對「文創」的定義過於多元,難以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