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期】表藝所教授夏學理:什麼都能文創?我們的園區為誰發展文創?
【記者譚英瑛、成允華/報導】「台灣今天的問題是,因為『文創』二字聽起來好像很時髦,於是不相干的產業都開始說自己是文創,一個靈骨塔、墳場也可以說自己是文創。」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夏學理對台灣文創產業現狀提出批判,他也點出另一大問題,「我們國家的文創園區到底在發展誰的文創?」
現行法規使人人都能是文創業?
夏學理同時也是現任「師大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執行長,他強調,「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於:文化性、創業性、產業性,而產業性在這裡頭是最關鍵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軸在產業,在產業的過程當中,去把有文化、有創意的內容與服務,納入在這個產業的範疇裡頭。
夏學理認為,台灣許多產業時常濫用「文創」二字,他建議,我們該去參考世界各國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怎麼去定義文化創業產業(或文化產業、創意產業),裡面到底包含了哪些核心業別,他說:「靈骨塔或墳場是不是殯葬業?去看看其他國家有沒有界定殯葬業是文創業!」政府應為此亂象負責。
他質疑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訂定的文創產業,最後一項竟是「其他」,「其他不就無所不包了嗎?」他也納悶其中的「創意生活產業」的定義,他笑問:「生活不也無所不包?」這讓什麼產業都能加上文創二字。
當園區都是進口貨 我們在發展誰的文創?
「松山文創園區(松菸)」與「華山1914產業園區」是台北市兩大文創園區,吸引眾多人潮。夏學理提到,松菸與華山都是國家的地,也就是人民的財產,政府低價轉給營運單位,最初目的是為了發展台灣的文創,但他提出:「你去這些地方看展時,看到多少台灣文化?」這兩園區是國家的土地,但上頭展覽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外的東西,「我們在替誰發展文創?」夏學理更質疑,「當絕大部分的時間、空間交給了台灣以外的單位,替別人的國家發展文化時,台灣本地的發展機會在哪裡?」
另外,夏學理舉加拿大溫哥華的「葛蘭湖島園區」為例,他說,在這園區裡,藝術、創意工作者就住在裡頭,參觀民眾可以親眼看到原創、生產、銷售過程;而反觀台灣的文創園區,「我們只能看到銷售過程而已。」而且更糟的是,銷售的內容物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地方。
他提及,當外國觀光客或國外中間商來台,到所謂台灣的文創園區,欲參觀屬於台灣的文化產業,但他們在這幾乎看不到與台灣相關東西,看到的都是進口貨,夏學理提出,「這時他要到哪裡才能找到台灣的文創品?」他認為,現在的文創園區未能發揮其原本的角色,政府只是圖利了園區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