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事件】四六講座盼天光 藍博洲:青年應為青春而戰
【記者呂晏慈/報導】四六事件68週年,今(4/6)晚綜307舉辦「黎明破曉前」四六節講座,開場播放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影片〈四六事件〉,並邀請《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幌馬車之歌》作者藍博洲演講,而新黨青年軍主委王炳忠亦於會中現身。學生會將於4月26日舉辦「正義如火盛放」紀念音樂會,希望能藉舉辦系列活動,邀請師大師生一起了解過去發生在學校的故事。
1949年3月20日,兩名台大與師院學生因腳踏車雙載,被員警取締毆打,引發二校學生不滿,十日後臺大慶祝青年節營火晚會上,宣布成立「台北市學生聯合會」,以「爭取生存權利」、「反對飢餓和迫害」、「要求民主自由」等口號,召集全省學生團結。
4月6日清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遣軍警進入師院,逮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妨礙秩序、妨礙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的學生,又電令師院,要求「暫行停課,聽候整頓」,29日復課後, 36名學生被除名,此即「四六事件」。經整頓的師院,從此被情治機構監視,警備總部可直接行文要求懲處「不法學生」,令學校成為警總的下屬機關。
四六事件被視為白色恐怖的發端,當時國民政府欲剷除共產勢力,力圖政治穩定,賦予特務人員極大的權力。解除戒嚴令後,情治單位對學術迫害重新引發關注,1996年成立「四六事件研究小組」,為被無辜波及的學生平反,還原真相。
「就像二二八及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一般,成為台灣社會不敢碰觸的隱疾。在這樣那樣的政治禁忌之下,這個歷史事件也就成為人們聽之彷若天方夜譚般地歷史神話。儘管人證、史料俱在,可對年輕一代的台灣學子來說,它卻是一段不曾聽過,也無從打聽的校園神話。」藍博洲在《天未亮》如此寫道,今天出席座談,展示一張張歷史照片與簡報,他坦言,不論二二八或四六事件,都是試圖在被湮滅的歷史中,努力透過採訪、拼湊史料才能逐漸還原真相。
過去曾擔任《人間》雜誌記者,並參與二二八事件專題製作,藍博洲偶然得知「五○年代白色恐怖」一事;他說,後來撰寫社運參與者郭琇琮的故事,寫道他在行刑前交代家人把自己的詩集燒光,再把骨灰灑在自己熱愛的這塊土地上,「我第一次聽到就被擊垮了。(所以)我要找到這些人物,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
他也說,翻閱白色恐怖時期的被捕名單時,赫然在名冊中看見自己教授,驚覺老師不為人知的過去,深深感受到白色恐怖時期被刻意隱藏的歷史記憶,而正因為「不清楚歷史,今天台灣才出現這麼多謊言」。藍博洲直言,現在無論統獨,都處在一種集體焦慮中,因為不瞭解社會問題的癥結,也無法建立自己的主體性。
他談及,以「天未亮」作為紀錄四六事件的書名,是因為臺灣一直到現在仍處在黑暗中,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迎接天光,「希望一代一代的青年,不管你們是本省、外省或來自中國大陸,都能有為了自己青春而戰鬥的力量」。王炳忠會後受訪表示,1945年臺灣光復後,理應重建對中國的認同感,可是馬上又陷入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矛盾,他認為,只有結束「內戰」狀態,「回歸到兩岸的中國人和平談判,才能迎接真正的天亮」。
活動總召陳湘妤說明,雖然在現今偏獨派論述的社會中,藍博洲談四六事件的觀點比較不主流,但仍期盼激盪同學想法,無論聽者個人政治立場,都能讓四六的討論更多元。她補充,未來計畫在四六系列紀念活動中邀請不同立場的學者,例如吳叡人、楊翠、林傳凱等人;此外,學生會未來除了舉辦四六相關活動外,也將籌劃小校歌甄選比賽,期望推動校歌的轉型正義。
「黎明破曉前」四六節講座。圖/呂晏慈攝
師院學生合影。圖/呂晏慈攝
警備總部電令。圖/呂晏慈攝
新黨青年軍主委王炳忠。圖/呂晏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