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學運歷史:回顧3場師大的學生運動

你知道嗎?在師大這座校園裡,曾經發生3起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從日治時期臺北高校大罷課、1946年臺北高中罷課行動,一直到1949年「四六事件」。前年歷史系博士生徐聖凱投書《師青》,撰寫3篇「學運歷史」,僅以紀錄當時的學生因為對校園現狀感到不滿,戮力投入運動的過程。《師青》亦於520期推出「轉型正義專題」,盼能在回顧歷史之餘,檢視現今師大校園民主化的進程。

也許正如傳播學者管中祥所言,運動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投身運動的人,往往是現有體制的受壓迫者、受害者,當群眾感覺到社會的不正義或不足之處,投身運動監督權力機制、提出解決方案,往往能成為大眾思考、討論議題的契機,如此才有修正既有體制的可能性。今年是四六事件第68週年,這起被視為白色恐怖濫觴的鎮壓行動,代表著國民黨首度系統化清掃臺灣左傾學生,而在四六學潮過後,師大(師院)開始進行軍事化管理,其保守之風似乎也影響著今天的校園風氣。

 

台師大的「學運歷史」(一):爭取自由的1930年台北高校大罷課

“深究這次罷課發生的原因,其實是一個爭取自由、自治的反體制行動。我們知道台北高校生是當時社會中菁英中的菁英,「自由自治」是他們的傳統精神,在事件發生時,各家報紙不約而同刊載事件始末以及學生的〈聲明書〉,反映社會對於學生聲音的重視。台人民間日刊《台灣新民報》認為學生罷課並非無理,要求校長引咎辭職。日人民間週刊《昭和新報》呼籲校方與其考慮如何處罰學生,不如思考如何教育英才。半官方日刊《台灣日日新報》的記事將學生置於不利的位置,但投書與評論內容都籲請校方對學生從寬處置。日人民間週刊《新高新報》完全站在學生一方,痛陳校方將責任完全歸罪學生而不知自我檢討。”

台師大的「學運歷史」(二):爭取生存的1946年台北高中大罷課

“戰後全台灣的校園,到處都因為教育問題以及軍警的衝突,學潮事件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氛圍下,台北高中也在1946年6月21日,因為學制、升學,以及學校存立問題,爆發了全校三百名學生集體罷課的抗議事件。在集體罷課事件發生之後的6月30日,台北高中一、二年級生組成的「台北高級中學學生自治會」,再寄發故意以日文書寫的《台北高級中學緊急父兄會開催謹告》,於7月5日早上9點,在學校大講堂舉行父兄大會(家長會),借助家人之力,解決台北高中所面臨的三件問題:學校存立的問題、大學入學問題,以及學校內部改革與職員肅正問題。”

台師大的「學運歷史」(三):被鎮壓的四六學潮,校風的轉折點

“對於學生來說,四六學潮是一個追求社會公義,希望改變現狀的行動,這個行動可以往前追溯到1948年,師院學生要求提高公費生待遇的「反飢餓」遊行,而反飢餓遊行源頭是大陸地區的愛國民主學生運動。對於政府來說,當時不少學生對於共產思想感興趣進而左傾,帶有社會主義精神,也有少部分學生加入共產黨及其外圍團體,利用學生組織掩護地下活動,因此這場學生運動中,潛藏著共產黨搧風點火的可能性,使得國民黨政府猶如驚弓之鳥。在學潮爆發以前,政府已多次發函師院,希望能妥善管理學生,防止共產黨滲透,學潮爆發以後,政府更要防止運動進一步擴大。加上戰後初期的台灣,面臨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混亂,經濟情勢不穩,「單車雙載」擦槍走火,點燃學潮的發生,同時將學生、政府、社會間隱藏的矛盾,一次性地激化出來,以政府的武力鎮壓畫下句點。”

編輯/呂晏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