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要不要? 專家見解一把抓
【記者林庭宇、楊羿柔/報導】創業市場在台尚未成熟,師大創新育成中心經理楊玳潭說明,「本錢」是創業必備要素,但臺灣天使基金的數量及市場規模皆遠不及美國,資源有限。然而,隨著網路興起,相關產業得以推向國際市場,文創設計也頗具發展性,加上又是師大強項,他建議,校內學生由此領域切入具有優勢。鄭端儀在臺大「創創學程」授課,還是臺大及政大顧問社的指導老師,她則不鼓勵大學生急於創業,她認為要先認識、探索自己,再去思考創業。
創業四金鑰─產品、客戶、市場、資金
楊玳潭指出,可藉由幾個大面向診斷自己創業項目的體質,像是創造產品獨特性,藉此創造需求;決定產品的價值定位,並與目標客群符合;建立足夠的市場規模,創造足夠客源。此外,足夠的周轉金及能複製生產技術的人才也不容忽視,若沒有足夠週轉金,將面臨負債過多的困境;若無法讓員工複製技術,會使生產效率受影響。他說,掌握這些指標,能大幅提高創業成功機會。
創業特質養成三要素─觀察、思考、冒險
楊玳潭提到,善於觀察、思考及勇於冒險的特質是創業的重要推手。「觀察」能夠發現需求,「思考」可以釐清現象產生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冒險」則是開疆拓土的功臣。他以非洲為例,觀察到當地人不穿鞋,可以推斷當地市場很大,因為當地沙子很燙,鞋子能保護他們;再推測他們不穿鞋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不知道有鞋或是買不起,這時只要降低售價或推廣就行。楊玳潭說,這些優勢皆能從小培養,讓它成為習慣。
鄭端儀:先認識自己再談創業
對教育充滿熱忱的鄭端儀,一方面資助臺灣大學和輔仁大學的獎學金,一方面也在臺大擔任創意創業學程講師,她並不鼓勵大學生急於創業,她認為要先認識、探索自己,並且走出去看看世界,再去思考自己要創什麼業。對鄭端儀來說,所謂的創業家精神是:「任何時候你看到一個問題,都應該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等錢財ready」。
用開闊的心胸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臺灣的孩子太容易在考完聯考後,沒有人幫他訂下一步去哪裡了,社會的價值觀只是推動他去大公司,有個光環,好像給爸媽一個交代,但工作的三五年是否快樂?」鄭端儀在臺灣創立「Jumpstart Program」,為的是改變臺灣年輕人對於創業的想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鼓勵年輕人要擁有開闊的心胸,抱持著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態度,確認自己喜歡的方向,思考「未來三、五年,自己應該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