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校園

商圈景象劇變 住商爭議下的師大夜市

【記者黃耀暉、廖婉婷、謝郁玟、漳彥皓、李瑞庭/報導】師大附近的社區早期以住宅區及少數社區型商店為主,1990年代以來,商家逐漸擴張,2010年起,在電影及臺北市商業處的行銷下,師大商圈迅速成長,社區居民也因此成立「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捍衛居住品質。近年來,在一連串的住商衝突以及政府的取締下,師大商圈的攤販、餐飲店家已大幅減少。

 

談到這些年師大夜市的變化,在地居住超過20年的陳小姐表示,改變有好有壞,商圈帶來便利性,但生活環境就得有所犧牲,應透過協商取得共識,而非單方面的打壓或迎合店家。師大夜市店家「雞房重地」洪老闆坦言,租金由10萬漲到25萬,受龐大租金所逼,經營10年遷店6次,全盛時期師大商圈店家超過700家,現今僅剩148家,店家汰換速度驚人,夜市景氣每況愈下,服飾業的進駐也使服務對象由學生轉向觀光客。他表示,過去全盛時期攤商缺乏團結意識,並未成立自治會統一管理,近年店家成立自救會,成員數已來到80家,期望能與居民達成共識,並透過媒體宣導,找回昔日輝煌。

 

商圈景象劇變 住商爭議下的師大夜市

 

師大社區發展協會:若忽視分區管理 問題難解決 

擔任「師大三里社區發展協會」顧問,同時也是「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 會長的劉振偉重申,協會的立場仍希望政府能盡速落實《都市計畫法》第34條及79條,協助師大三里內200餘違法商家遷移到合法商業區,他強調,《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理自治條例》的目的在於減少都市中不同機能所產生的衝突,政府若忽視分區,住商扞格恐怕難以解決。

 

此外,劉振偉指出,師大三里內公寓因樓層間通氣孔和管線相通的特性,所以很難達成住商混合,他說:「住公寓,樓下中午吃什麼你都知道,那個味道根本跑不掉,溫度、老鼠、蟑螂沒有一樣跑得掉,噪音就更不用講了。」對於商家欲推行商圈自治,劉振偉持反對立場,他表示,商圈自治應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以降低社會成本為目標,協助商家以高標準約束自我的行為;由商圈內有力人士所主導的商圈自治,只會形成商家理想中的秩序,根本是私設

 

商圈景象劇變 住商爭議下的師大夜市

 

需求與分區的落差 「問題未從根本解決」

曾為社區媒體《雲和小生活》成員的王順德提到,對上一代的官僚來說,都市計畫像是勞作,把城市畫成許多方格,然後市民就會進入其中安居樂業,但是這樣真的可行嗎?他指出, 人類對空間利用的需求相當細緻,而且在沒有公權力介入的前提下,通常會慢慢改變空間利用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餐飲店家、特色老店這些都是市民自發利用空間的結果,「但這個結果很明顯的,和現行的都市規劃不符,所以給了居民用法律手段要求店家退出的機會,這是目前制度上的問題。」

 

「整件事說起來居民並沒有錯,沒人喜歡家門口充滿垃圾和油煙。」王順德說,但每一件事情出現在每個地方,都是有原因的;需求與分區的落差、各群體間對空間的觀點衝突、不同群體發聲權力不對等,這些問題並未從根本上獲得解決。王順德強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社區藍圖,商家合乎法律規定也十分重要,但他認為,師大夜市爭議中缺乏能夠充分討論的平台,即使在公聽會上,政府也僅聆聽部分居民聲音,「若多方意見都能被聽見、被納入,這樣的討論才更符合社區的功能與理想。」

 

他指出,無論是師大或是學生,都被排除在議題之外,而學生常被貼上「促進違法商家」的標籤,但是王順德談到,對學生而言,社區最貼近生活,從日常周遭觀察思考,也是參與公共議題的好機會。

 

商圈景象劇變 住商爭議下的師大夜市

 

住商風波下 師大商圈的下一頁?

劉振偉希望未來師大三里能成為安全、健康、舒適、雅致、便利兼具的住宅區,居民之間也能彼此信任,並以身為社區的一份子為榮。對於師大學生是否有權力共同參與未來師大商圈的討論,劉振偉則說:「如果你(師大學生)以愛護自己家園的心態來關心這個社區,關心這個議題,一起來督導,那當然歡迎。」

 

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表示,師大夜市的問題仍是「進行式」,尚未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臺灣夜市提供人們生活、生命及生產特色地方文化,但師大夜市經濟開始呈現「商業仕紳化」的現象,使店家型態逐漸脫離鄰里性服務機能,轉而迎合觀光客需求,或成為「師大五分埔」,她認為,師大夜市不適合走觀光路線,可朝結合文教、文藝的路發展,走出獨特的巷弄文化夜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