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大學生活圈 住商交流不交惡
【記者吳亭霓、吳玟萱、簡育柔/報導】公館商圈鄰近臺灣大學,結合小吃、生活百貨、電影院、運動用品店及書店,形成學生生活圈,商圈內商業區空間較大、攤販與店家也較分散,住商之間氣氛相較其它夜市和諧。
住商常交流 相處少有摩擦
臺大公館商圈發展促進會周麗華理事長表示:「我們主要就是敦親睦鄰啦,而且我們也比較久。」她進一步提到,當地里長常辦活動,讓住商意見交流頻繁、互動良好。她說:「店家做生意主要就是『不影響行人,態度要客氣』。」
關於居民與攤商的互動,魚丸店張小姐表示:「與居民相處大多融洽、穩定,時常有交流。」附近大樓保全亦提到,平時鮮少接到居民檢舉的案件,他認為公館的商業型態比較像商圈而不是夜市。
長居於公館二十年的一位居民說:「已習慣公館夜市的作息,附近店家多於午夜前休息;位於一樓的餐廳,油煙排放的規劃也相當完善,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並不大。」
差別在哪裡?公館住商合諧之因
相較於師大夜市爭議不斷,同是位在學區的公館商圈卻較少傳出爭議;公館「嘉義雞肉飯」張老闆表示:「相對於師大夜市的狹小擁擠,公館商圈攤商較分散、附近道路較寬,因此不易干擾住家的生活品質。」張老闆補充,如有居民檢舉,攤商們會立刻做出改善。
周麗華補充,東南亞戲院周邊空間狹小,多是道路用地,卻因政府未徵收,產權歸為私人土地之用,不過商家有完整規劃,讓行人方便行走,是特殊的平衡現象。提到溫州街周邊的土地使用,周麗華表示:「那邊的商業行為沒有那麼多,馬路也較寬。不會像師大路較窄、車水馬龍,易造成擁擠。」
取得平衡互相尊重 公館住商共創榮景
參與過公館徒步區抗爭、人脈廣的服飾店老闆游正彬指著汀洲路附近的餐廳說:「看看這邊的店家,樓上幾乎都沒有人居住,排煙管理也完善,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到居住環境,人家也有錢可以賺。」
游正彬提出,夜市是台灣的文化指標,重點是政府如何規劃與經營,讓夜市文化好好地發展下去。他驕傲地說,整體而言,公館商圈符合學生一般生活消費需求,與生活緊密結合,住商才能取得平衡,共創榮景,他也說:「學區不是不能有攤販,而是要考慮到當地居民的作息。」他補充,師大夜市的爭議不能單單站在一方的角度去看,而要思考如何使雙方面皆能互利、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