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輔大比一比 夜市問題在哪裡?
【記者/謝郁玟、章彥皓、李瑞庭】輔大花園夜市常受到各大美食節目青睞,也有許多觀光客慕名而至,相比之下,師大夜市卻逐漸沒落,且缺乏管理,面臨都更及居民抗爭問題,同樣做為比鄰大學而生的夜市,師大夜市與輔大夜市究竟有何不同?
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解釋說,都市更新的目的是要將都市中的一些土地再重新開發,重新利用,藉此達到改善環境、恢復機能的目的,並引入一些公共設施,像是公園、綠地、體育館等,但「夜市」是非正式經濟盛行的地方,因此都市更新計畫裡面通常不會包含夜市。因輔大夜市周遭離住宅區距離較遠,占地寬廣,且與輔大毫無關係,相較於師大夜市商業區緊鄰住宅的巷弄環境,較不會衍生出問題。
「師大夜市最賺的絕對是裝潢業。」從雞房重地洪老闆口中道出的無奈可知,店家汰換速度驚人,夜市景氣每況愈下,老闆坦言,小吃店最大成本來源是店租,受龐大租金所逼,在師大夜市經營十年就遷過6次店,租金由10萬漲到現在25萬,全盛時期店家超過700家,現今僅剩148家,服飾業的進駐使服務對象由學生轉向觀光客為主。「真的很可惜!」洪老闆坦言,過去全盛時期攤商缺乏團結意識,並未成立自治會統一管理,近年來由店家成立的自救會,加入的店家數已來到80家,期望能與居民達成共識,並透過媒體宣導,找回昔日輝煌。
住師大商圈超過20年的陳小姐表示,自從都更案的消息傳入,店租調升,政府強制斷水電,師大夜市一夕崩解,陳小姐無奈的說,居民意見嚴重分歧,新店面剛租出去,勸導單與罰單便接續上門,尚未開業就面臨高額罰鍰,承租不到一個月就搬離,協調會上的對立,也嚇退不少身為店家的住戶,周邊生活機能大受影響,談到這些年來的變化,陳小姐進一步表示,改變有好有壞,商圈帶來便利性,但生活環境就得有所犧牲,應透過協商取得共識,而非單方面的打壓或迎合店家。
輔大花園夜市管委會陳小姐說,由於夜市周邊是工業區,而非住宅區,沒有擾民的問題,因為怕食品油煙影響到販賣的商品,成立當時是有規劃攤商區域,不同類攤販就不會參雜在一起。在環境整潔方面,攤販跟遊客造成的垃圾都是外包給清潔公司處理,也會固定消毒與刷地。此外,花園夜市營業時間是每週二、五、六、日,其他時間都開放學生借用場地。
「大家都是愛新鮮的。」花園夜市中的攤商老闆娘卻有不同看法,她表示,剛開幕的頭兩年人潮相當多,這一年來漸漸衰退,連租金也開始打折,輔大跟明志科大的學生依然會來,只是夜市本身的吸引力已經不大了。
輔大資工系一年級的Tiffany同學說,從入學後直到12月中,她才第一次走進花園夜市,輔大同學在飲食上對夜市的依賴性不高,附近中正路514巷與建國一路也有許多餐廳可選擇。輔大心理系三年級張馨云認為,輔大夜市攤商密集,食物種類較多且較新穎,會設置垃圾桶,人流容易分散,而師大夜市的食物不多,大部分都是店家,行走空間也較窄。
師大范同學說,輔大夜市是一片圍起來的空地,以小吃及玩樂攤販為主,師大夜市是在巷弄間形成的,食物選擇少,價錢也貴,且多是滷味攤。但花園夜市交通較不方便,出捷運站或下公車後都要再多走一段距離,也因為食物攤販多,出入口的大垃圾桶已不敷使用,才造成行進路線上也有許多垃圾,整潔度還要再改進。
李素馨表示,師大夜市的問題仍是「進行式」,尚未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台灣的夜市文化,是提供人們生活、生命及生產的特色地方文化,但師大夜市的經濟開始呈現「商業仕紳化」的現象,使店家型態逐漸脫離鄰里性服務機能,轉而迎合觀光客的需求,或成為「師大五分埔」,她認為,師大夜市不適合走觀光路線,可朝結合文教、文藝的路發展,走出獨特的巷弄文化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