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新聞師青校園

暖化被視為共同責任 張子超肯定各國積極響應

【記者鄭廷輝、王凱弘、蔡士豪/報導】近日備受國際矚目的巴黎氣候協議告一段落,在各界呼聲下,這份協議被視為「世界的一大突破」。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張子超對協議的達成表示肯定,他解釋,這次會議因為開放各國自定預期貢獻的減碳目標,締約國紛紛摒棄前嫌,展現出積極參與的意願,這意謂著,全球暖化已被視為「共同責任」,而非以往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相互推卸。

協議中,富國承諾2020年起每年投注1000億美元成立基金(註),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即便共識的後續執行細項仍未明朗,但已顯示已開發國家願承擔全球暖化的責任,相較於以往協議多次破裂、陷入僵局,張子超坦言,「真的不容易」。

 

「減少碳排放,多少對經濟會有衝擊。」張子超表示,值得關注的是台灣雖非締約國,但會議共識也將非締約國納入協議結果的執行對象,針對這部分,張子超:「如果利用契機發展乾淨能源,對於台灣也可能是個發展機會。」

「臺灣的環境教育,在推廣個人實踐上,有一定成效,然而格局卻稍嫌不足。」張子超說道,不論是這次的巴黎會議,或是相關的環境議題,政府都必須做到讓民眾更深入、更宏觀的了解。

 

(編按:10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不只資助暖化受害國,也協助改善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降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