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課知多少:安排課內外學習 「先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記者呂承羲、譚英瑛、石佩玄/報導】進入大學後,課程選擇更有彈性,每位學生能自由安排課程和選擇修多少學分;但這也因此讓許多學生摸索,究竟該修多少學分才比較適合?
教務處表示,學校的學分上下限規定,是將畢業門檻的學分數除以8個學期,所以每學期有16學分下限。但應屆畢業生及有特殊學習安排的學生可僅修習9學分;至於27學分,則是考量有學生修習雙主修或輔系,需要多修學分。
提到給予學生修課的相關建議,社教系專責導師龔靖雅說明,比較核心的議題應是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期待,有的學生接下許多活動,課業就不會放在第一位;而有些學生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以課業優先;她說,如果同學想修很多課、又想參加很多活動,那麼必須具備時間管理能力與自律能力,不然很可能會「貪多嚼不爛」。
龔靖雅補充,就算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每個人還是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有的人著重在學習的成效,所以不太適合修太多學分,因為學分越多,學習成效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但有些人可能想要修很多學分,或是想修專門的科目,方便以後能夠填寫在履歷上面,這時數量就會是他們著重的部分。
大傳所助理教授蔣旭政建議,還在摸索自己興趣的人,可以修多點學分,從這些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而若已知自己興趣在哪裡,那修課就在深而不在多,可以修少一點的課,將剩下的時間規劃去實習或執行其它計畫。
最後,龔靖雅說,活動與學習的比例要自己去拿捏,也要清楚知道自己進大學的目標;每個人需要留給學習的時間不同,有人聰明、有人需要花較多時間學習,「學習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最清楚要下多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