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體育人物】曾明生老師:體育重新檢視人的生命
【記者蔡旻言/報導】許多人熱愛體育帶來的刺激與愉悅。但對於體育系老師而言,體育在日常扮演角色,既是傳授的科目、更是生活方式與身心連結的橋樑。體育系曾明生老師直言,「運動跟食物一樣,都是健全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礎。」
談到學習和授課歷程,曾明生表示自己並非體育班出身,而是到了高中時期,才透過社團接觸到舞蹈,正式訓練更是考上師大體育系後才開始。一畢業,他被分發到台北縣永和國中擔任體育老師,並利用晚上繼續學習舞蹈。再選擇前往美國攻讀舞蹈碩士,國外留學歸國後,曾明生先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擔任舞蹈行政,當時負責安排節目及推廣國外舞蹈表演,後來接受師大體育系老師邀請回到母校授課。
半路出家考上師大體育系,誤打誤撞進入大學體系和適應體育的領域。曾明生笑稱當時自己第一志願是農學院,是高中模擬考屢次失利,才讓他轉念報考原本只是興趣的體育和舞蹈。但他認為,「體育的信仰,是一份對生命和生活態度的專注」。新生團體成長營的健康體適能時間便是一個例子,他和其他老師倡議下,把原本介紹體育館設備的一個行程,變成了一個透過實際運動傳達生活信念的舞台。
曾明生指出,臺灣校園與國外不同,歐美國家體育社團發達,許多學校甚至不需要設置體育課,學生就會自動參與體育活動。臺灣相較之下,則需要借助教育制度推廣。作為體育老師,除了引導學生當下「動起來」,更應該傳遞基本的態度。他希望學生在大學接觸體育,可以讓這些運動技能變成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師大,除了開設一般如游泳、現代舞、土風舞等體育課程,曾明生還在校內開設「動作教育」這門課,曾明生解釋,「動作教育」的發展一開始是期望透過體育活動促進身心障礙者肢體運動和人際溝通能力,後來也應用於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動作教育不強調比賽規則和輸贏,教學者可按照學生狀況,設計不同的跑跳、傳接球等活動。
修習這門課,曾明生除了會指導學生理論知識,也會安排學生「見習」。讓學生擔任適應體育班的陪同義工,並學會運用這些經驗設計教學方法,週六下午,師生會共同在校園裡陪同這些身心障礙者運動。此課程是師大與心路基金會共同承辦的適應體育工作室「美力時空」。
最初,還只是一個為期十五週的課程,得到成員和家屬的迴響後,課程延長至一年兩期三十週。續辦至今,獲得師大前任校長郭義雄的大力支持。除了每年提供身心障礙者運動的環境,亦曾在林口校區舉辦過大露營等大型康樂活動。
目前曾明生與其他體育系教師發起了一個計畫,希望未來能在校園內推廣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除了其背後豐富的文化蘊涵和特殊的武術精神,還能促進心靈與身體對話。每一個動作到位與否,都需要不停地自我檢視。目前在大一部分班級已經開始試驗教學。期望學生透過太極拳,學習生活態度,並創造屬於師大的獨特太極拳文化。
編輯/楊宜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