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期】推派代表性不足 學代產出應回歸民主
【記者楊宜臻/報導】經教務會議修改課表事件,不少人反應學生代表出席率不高、代表性不足,針對學生代表遴選,教務處吳姿瑩說明,教務會議的學生代表由各學生會長、學生議長、議員以及各學院一名,共12人組成,其中各院學生代表由學院推派,推派標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
學生會副會長陳倢伃認為,問題在於學生代表產出方式,受推派的學生代表並非能配合每次會議時間,也不可由他人替補,甚至有人不知道自己是代表,若將除學生會長、學生議長及議員外的9個代表名額,改納各系學會選出的學生議員,可提高出席掌握度,也更具代表性。
陳倢伃說,校級會議的資訊公開透明更為重要,爭取旁聽席次及直播是學生會努力的方向,但校方常以侵害個資為由拒絕此要求,她認為公開會議發言人有必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學生也有知的權利。
學生議會議長王昱法表示,台灣校園中存有家父長式威權控制,這讓學生無法站在對等角度、暫時撇開師生情誼,以理性、平等心態進行溝通,導致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意願低落,學生代表出席不足。他也提到,「系學會是最根本的校園民主行動單位」,因為校園中的壓迫通常非全面而直接,以致學生間凝聚不強烈,系學會若能為學生思考問題,例如學生是否可參與系上開課討論,都是攸關學生權利的議題,彼此聚集交流意見,藉此產生行動力量。
王昱法認為學生是校園中的弱勢,師大學生的教育想像不該侷限於課堂中,若在意就要積極了解,不能忽略受壓迫的人。陳倢伃比喻:「一個村莊內不應只有少數人出外打仗,村內所有人都要出來捍衛自己的權力。」並呼籲同學知道自己權益受損時,走出螢幕及鍵盤,為自己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