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嘆大學學生自治的美麗與哀愁
文/張媛婷(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 )
昨日見師長為文關照學生自治,由國文系徐國能教授所談《大學學生自治的美麗與哀愁》,可見其有別於諸多教授,對於學生自治具有相當的觀察,亦提出對學生自治工作之具體建議。徐師文筆優美,論理清晰。然仍有待釐清之處,筆者欲以一學生自治工作者之視角回應之。
徐師所提及三大論點之末,質疑學生退席乃是學生自以為進步,忽略學生代表的職責?恐尚有未察之處,更未思索學生選擇集體退席前,所遭受到的羞辱以及差別待遇,事前我們用盡所謂「正當管道」所要求的平等對待,卻屢屢遭拒,看似敞開的大門,有道無形而厚實的透明巨牆阻隔學生,當你不去接觸,永遠都感受不到那雀躍迎向校園民主,所撞擊的劇痛,若未痛過,永遠感受不到那美好的虛偽為何。
最後,徐師質疑學生會中可能有「假借民主之名而自我膨脹的小政客」。無可否認,公共領域難以杜絕有利己主義(egoism)者,利用這樣的舞台來獲得他想要的,此便是學生自治工作者便需加以拿捏與警覺,當以公共利益為優先。
然就投身學生自治工作有限時間所觀察,「自我膨脹論」往往是校務治理當權者,多用以貶抑校園民主之反動修辭,否定學生努力之說詞。許多人眼中的「小政客」要用學業外的時間鑽研法律、花時間開會、自己擔負舉辦活動之費用,成天擔心議題的經營不夠紮實、宣傳不夠廣泛以取得學生之認可、努力尋求專業資源以充實議題,深怕論述不夠深厚。
在議題上我們製作了懶人包、活動宣傳等,為文者沒看到,並不代表沒有或學生代表罔顧學生聲音,我們盡力以有限的資源及時間將訊息廣傳,一個學生會長向校方竟索取不到全校學生之「官方電子信箱」,行政機關更不願意提供學生廣為宣傳之管道。當然未達到預期效果,乃學生自治工作者需加以深討,我們的苦惱,就如同諸多教授往往苦惱著教室永遠坐不滿學生、無法降低缺課率那般,更遑論公共議題之關心未具強制性,更須學生主動參與。
不消說,學生代表參與校務長期遭到師長的不信任,以雙重標準且針對性地審查提案與訴求。諸多的傲慢,都是這些「小政客」承擔著,更不用說有何例外的回饋?與其說是小政客,安上「大傻瓜」一稱號更為實在。
身為學生自治工作者的自己,往往想著為何要放著論文延畢,要去作對自己沒有實質利益的事情(做這些事沒錢可領,甚至要自己掏錢;做這些事沒名,還要承擔罵名)?經濟理性教我要乖乖寫論文、準時畢業,找到一份安穩職業,但我不這麼做?支持自己做的是什麼?很簡單,我不敢自稱是利他主義(altruism)者,但對於不公不義所造成的壓迫無法容忍,諸多校方作為對於其民主之價值有莫大的破壞性,甚至是長遠影響著校園內的每個份子,這個環境中,我們必須學會一味地容忍、順從、站在不同的立場便是trouble maker、被要求以理性的態度面對部分師長的激情質疑。Russell Jacoby在《最後的知識份子》中論及知識份子公共性的消失,而我們仍須進一步反思與警惕,如此的「校園文化」是否成了消磨意志、理想與公共性的場域?
謹以拙文回應,以釐清未察之處,感謝徐師之指教與鼓勵,校園民主仍是一道漫漫長路,民主即生活,需由你我加以關注與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