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即時

不能被遺忘的民主故事 〈末代叛亂犯〉回顧獨台會案

【記者呂晏慈/報導】「台灣民主改革進程,其實是很多基層的人一起努力來的。」清大化工所畢業生廖建華擔任紀錄片〈末代叛亂犯〉導演,歷時近兩年拍攝,重新回顧1991年獨立台灣會案,盼帶領大眾認識廢除《懲治叛亂條例》的歷史。5月初首映以來,〈末代叛亂犯〉在全台各地播送,並於5月17日「佔領」台北車站,引發媒體關注。

 

〈末代叛亂犯〉工作團隊。圖/呂晏慈攝
〈末代叛亂犯〉工作團隊。圖/呂晏慈攝

 

解嚴後的「白色恐怖」:獨台會案

 

1991年5月9日,調查局進入清大逮捕清大學生廖偉程,同日拘提文史工作者陳正然、社運份子王秀惠與傳教士林銀福,指稱4人接受史明資助,在台發展「獨立台灣會」,然而廖偉程等人從未參與暴力抗爭行動,僅閱讀史明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並赴日拜訪史明,回台後協助製作、散發文宣而已。

 

「獨台會案發生的時候,刑法一百條還沒廢除,(它)帶動野百合後再一次高潮。」廖建華說,雖然當時解嚴滿4年,終止動完勘亂條款也早已被廢除,但白色恐怖的陰影仍存。調查局直闖清大宿舍逮捕學生,引發大批學生罷課、佔領台北車站抗議,在種種社會輿論壓力下,立法院隔年通過刑法第一百條修正案,刪除對陰謀叛亂罪的處罰。

 

5月17日〈末代叛亂犯〉重回台北大廳播放,邀請史明、蔡英文出席觀賞,吸引三百多名觀眾。

 

廖建華形容,台獨會案是野百合後學運的再次高潮。圖/呂晏慈攝
廖建華形容,台獨會案是野百合後學運的再次高潮。圖/呂晏慈攝

 

〈末代叛亂犯〉:喚醒歷史記憶

 

廖建華提到,因閱讀《史明口述史》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經拍攝一年多、採訪近五十人,終於慢慢拼湊出當時的歷史背景,「過了二十幾年,野百合談到要爛掉了,但很多受訪者都是第一次坐下來談台獨會案。」

 

「很多人都是在臺獨會案後成長的」,廖建華反思其歷史價值。圖/呂晏慈攝
「很多人都是在臺獨會案後成長的」,廖建華反思其歷史價值。圖/呂晏慈攝

 

一名師大歷史系96級畢業校友表示,很開心〈末代叛亂犯〉紀錄了基層運動者的聲音,不僅焦點投注在廖偉程、陳正然兩人身上,也討論身為女性的王秀慧與原民運動者林銀福的生命故事。紀錄片執行製作陳虹羽也說,不願只記錄單一的聲音,也希望重新思考台灣社會根深柢固的結構問題。

 

「社運走到現在,似乎沒有太多突破性的進展?」參與播映會的「山豬」坦言,儘管事隔多年,族群和性別的不平等似乎仍然存在,廖建華也強調,在性別、階級和族群議題上,台灣的民主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走。

 

〈末代叛亂犯〉在後門咖啡播映。圖/呂晏慈攝
〈末代叛亂犯〉在後門咖啡播映。圖/呂晏慈攝

 

計畫今年底出書,補全空白頁

 

廖建華談及,〈末代叛亂犯〉片長有限,未能完整呈現1990年代的學生運動,也沒有對國家機器運作多加著墨,因此計畫將採訪逐字稿編輯出書,完整回顧這段歷史,紀錄片企劃蔡承允補充,今年底會整理好資料,出版成冊。

 

「社運和整個時代的脈動是分不開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學運。」蔡承允解釋,這場運動容納形形色色小人物的聲音,其中幾個站在時代的浪頭上,被記錄下來,希望藉由出書,呈現他們的生命故事。

 

 

〈末代叛亂犯〉前導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