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即時

別讓海豚不開心 關懷生命協會大眾講座

【記者鄭羽婷、呂晏慈/報導】關懷生命協會舉辦大眾講座,與臺師大動物權利促進陣線與臺大動物權利發展社合作,邀請立賢基金會海洋教育服務講師林勝吉,蒞臨主講「海豚表演的內幕」,以自身的實務經驗,帶領民眾了解海洋公園動物表演運作情形。

 

講者介紹自己手作的紙海豚,希望喚醒大眾重視海洋動物權益。圖/呂晏慈攝
講者介紹自己手作的紙海豚,希望喚醒大眾重視海洋動物權益。圖/呂晏慈攝

 

「看完這些動物表演你們學到什麼?」林勝吉犀利提問,直接切入核心,指出海洋公園動物表演僅著重商業娛樂,不具教育性,沒有教導大眾知識,更隱藏動物表演背後的訓練過程,十幾年下來經營內容一成不變。

 

他提到,雖然海洋公園以教育為目標申請經營權,但教育枯燥乏味無法吸引人潮,加上學生消費力低,為經營理由,經常忽略教育初衷。此外,海洋動物野放時,沒有完善配套措施,野放花費動輒千萬支出龐大,更使私人企業無利可圖。

 

前來聆聽演講的民眾們。圖/呂晏慈攝
前來聆聽演講的民眾們。圖/呂晏慈攝

 

海豚智商相當於六到七歲的幼兒,受訓最佳年紀為剛斷奶的四歲小海豚,必須耗時三年,才能訓練完成,林勝吉說明,國內馴獸師流動率非常高,海豚在手勢指示上經常混淆,馴獸師雖不會毆打動物,但多以馬戲團手法用食物控制動物,認為動物吃太飽就會不聽話。

 

海豚長期吃不飽、活動空間又狹窄,常造成營養不足、刻板行為等問題,再加上表演時必須作出許多不符合自然行為的動作,體力消耗量大,死亡率相當高。

 

海豚為保育類動物,但私人單位多以教育名義申請籌設海洋公園,透過買賣取得野外動物,現今國際買賣多經日本進口,價格高昂,舉例來說,一頭瓶鼻海豚要價約六百萬臺幣。

 

互動模擬海豚接受表演訓練的情境。圖/鄭羽婷攝
互動模擬海豚接受表演訓練的情境。圖/鄭羽婷攝

 

林勝吉補充,日本捕鯨豚業盛行,除了保留被預訂的海豚,其他老海豚則會當場屠殺,紀錄片〈血色海灣〉便忠實呈現此番海豚悲歌。林勝吉呼籲民眾,不要消費、觀賞動物表演,減少國際間海洋動物買賣,使捕捉產業自然沒落,讓野生動物不再被迫離開原生棲地。

 

參與「假如我是一隻海豚」體驗活動的林忠政說,扮演被訓練的海豚時,無法對外溝通,心情相當徬徨,他不知道手勢指示意義,只能透過不斷地嘗試動作,才知道老師的意思。

 

講者耐心為與會民眾解惑。圖/呂晏慈攝
講者耐心為與會民眾解惑。圖/呂晏慈攝

 

海豚為了食物也得不斷妥協,忍受離開大海與家人的痛苦,而財團經營牽涉太多利益糾葛,想要改變,還有很長的奮鬥之路;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湯宜之談到,教育有其存在意義,野生動物不適合人工飼養,當初以教育做為申請目標,就必須彰顯出來。

 

「關懷生命協會」十二月份演講資訊

時間 講題 主講人 地點
12月15日

實驗動物

生活中的實驗動物 秦咸靜博士

中研院動物中心副研究員

誠101
12月22日

野生動物

友善環境 再現飛鷹 林惠珊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研究助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