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拚》電影映後座談 萬導:跨越悲情年代
【記者呂晏慈/採訪】「戰爭是不能避免的,但為何仇恨會持續這麼久?」昨(12)《車拚》電影放映會於信義威秀舉行,映後萬仁導演現身會場,與影迷談電影、聊政治;總籌台史所碩三徐紹綱表示,台灣有太多被隱藏的故事,希望在每一場活動中,引導大家反思歷史。
《車拚》是2013年金馬影展《跨海跳探戈》重新剪輯後的版本,透過一段跨海愛情故事,討論充滿歧異的兩岸意識形態,文學院院長陳登武去年曾舉辦《跨海》首映會,歷史所碩一陳煒祁提到,經教授牽線,特別邀請萬仁導演分享拍片心路歷程,期待這部電影被更多人看見。

「其實我很討厭政治。」萬導引用七月在倫敦大學演講的開場白,他說,這幾年漸漸走出《超級大國民》那種悲情的氛圍,不只探討藍綠政治,也嘗試在電影放入兩岸議題。萬導解釋,「探戈」象徵著談判,而「車拚」也有雙方火拚、對立衝突的意思,婚姻代表某種暗示,未來究竟會走向中國?還是台灣?
萬導回憶自己從三十三歲到六十四歲的拍片經歷,他說,原本對電影界接棒人有點失望,但在太陽花學運中,看到青年關心、理解政治議題,對年輕世代有點改觀。「政治影響所有」,在悲情和戲謔間,如何把背後的政治引導到前面,是《車拚》剪輯最費力之處。

「其實我最想拍的,是阿公的部分。」片中的阿公當過日本兵,戰後變成國民黨軍,後來被俘成為共軍,最後在韓戰後回鄉,萬導說,台灣人曾受過的委屈無奈,用戲劇表現更生動。他特別提到,飾演阿公的是素人演員,曾在伊拉克打仗,儘管演技不如專業演員,但「情感最重要,不須那麼刻意」。
萬導分享,拍片與剪輯過程中,自己一直堅持兩個原則:讓《車拚》既有黑色幽默,又不變成鬧劇,而且不過度醜化大陸。當台灣味道對上中國官僚、財大氣粗,會激盪出什麼文化差異,產生怎樣的意識形態衝突?他也說,電影是個媒介,導演利用它來觀看政治及藝術,並把思考的東西隱藏在背後。

萬導也提到,拍電影不是商業,好電影必須是雅俗共賞的;「其實,一個導演的一生都只在拍一部片」,從一個意念開始,經歷龐大複雜的製作,就算電影題材不同,但近三十年來,自己拍的始終都是「萬仁的電影」。
一名不願具名的中國交換生分享,來台灣後,才發現兩岸對彼此都存在誤解,「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他表示,藝術、政治都是生活的一部份,應該平和看待兩岸關係,台灣人給他相當溫暖的印象,也希望大家親自去中國,認識不同的中國人,多點民間交流。

歷史系106聞世熙提到,因學長邀請而參加《車拚》電影放映會,相當感動,最近也對兩岸議題有所關注,「這部片很棒」。
分享會最後,萬導提及,自己的隱憂在於台灣越來越劣勢,很難與中國抗爭,而台灣可能永遠是中國的一個小島。片尾下雪場景,正象徵著這種無奈,男女主角背離鏡頭遠去,隱隱暗示未知的未來,對他來說,「這是一部哀傷與溫暖並存的片子」。
